《“天鹅”的复活》上稿2018年3月22日《池河日报》

“天鹅”的复活
计玉兰
妮可是宾夕法尼亚州迪恩理工学院珠宝设计和鉴别专业的一年级学生。
六岁生日那天,父亲送给妮可一个上发条的音乐盒,她非常喜欢。但她对音乐盒内部齿轮和发条发出的声音更感兴趣。为了弄明白是什么发出来的声音,妮可就把音乐盒大卸八块。看到里面发条、齿轮的运作,妮可感觉很美妙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每当她收到带有机械装置的礼物,总要拆开研究一番,甚至对小伙伴的玩具也不放过,逐渐的对机械有了浓厚的兴趣。
也许喜欢珠宝是每个女孩与生俱来的天性,大学时妮可选择了珠宝设计的专业。
大一的暑假,妮可在英格兰博物馆参观时,发现弃置在馆内的一只银色“天鹅”,它的头倒在一边,动弹不得。看到美丽的“银天鹅”,妮可有一种让它复活的冲动。
从博物馆回来后,“银天鹅”的影子一直在妮可脑中盘旋。小时候父亲送她的音乐盒、和小伙伴收集带有发条的机械装置的情景,又一幕幕在脑中浮现。
第二天,妮可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银天鹅”是一只250年前的音乐盒。它的外形和真天鹅大小一样,由大小不一的金属片组成,内部是无数精密的齿轮连动。没有损坏前,它会随着音乐做各种动作。
此时,隐藏在妮可内心深处对发条和齿轮的那份热爱爆发了,她迫不及待地想要“银天鹅”复活。
回到学校后,妮可毫不犹豫地换成了机械专业,并向博物馆提出申请修复“银天鹅”的要求。这些事一开始没能得到家人、朋友的理解,为此,妮可作出种种努力,终于说服了父母、朋友。同时又不停地向博物馆提出申请,博物馆方面也被妮可锲而不舍的精神打动,愿意把专家都无法修复的“银天鹅”交给妮可去尝试。
得到大家支持后,妮可信心倍增,开始着手研究“银天鹅”的修复工作。妮可开始每天看书十几小时,从早到晚废寝忘食地钻研18世纪的钟表制造技术。
妮可对照资料,在不计其数的精密零件中找出头绪。“银天鹅”主要有多少个齿轮、发条组成,做到心中有数。又把修复的方案构思成图纸,对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一一标注。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工作,妮可开始在博物馆专门准备的房间内修复“银天鹅”。
每次工作时,妮可戴好手套,使用专用的精密工具,带着放大镜等工具,小心翼翼地打开“银天鹅”的外壳。由于年代久远,有些螺丝已不能轻易取下,妮可耐心地对其清理,再滴入一滴润滑油,最后慢慢地转下螺丝钉,并在图纸标注的位置放好。打开外壳后,呈现在眼前的“银天鹅”内部机械结构比资料上的描述更精密。妮可调整聚光灯,左手拿起放大镜,右手拿着镊子,逐个取下零件。经过强光照射后,眼睛会出现短暂的失明,妮可这时才会走出房间休息下,眼睛恢复后又回房间继续工作。
就这样经过几百个日夜,“银天鹅”恢复了原样。但令人失望地是它不能唱歌。家人朋友纷纷劝慰她,博物馆长也说:“孩子,你已经很厉害了,能不能发出音乐不重要,这个音乐盒实在太老了。”
大家对妮可的宽容和善意让她感到温暖,但她不愿意让“银天鹅”变成哑巴,这样的天鹅不完美。于是,妮可再次把自己关进房间,重新打开“银天鹅”,发现由于一个变形的细小零件,导致它不能唱歌。但这个零件市场上没有现成的,于是,妮可找来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并进行安装。
功夫不负有心人,妮可终于让“银天鹅”复活了。
复活后的“银天鹅”,时而转动脖子左顾右盼,时而低下头,仿佛在追逐水中的鱼儿,时而抬头高唱每一轮君主更替时演奏《天佑吾王》的旋律。
“银天鹅”的复活,让人们再次领略了250年前“匠人”的风采。2017年,妮可从迪恩理工学院毕业后,凭借复活的“银天鹅”成为美国仅有的两位古董钟表修复大师之一。
有时,人们对一门学科的热爱是由于某人的一句话或一件事点燃了内心的火焰,从无名小卒到大师的历程,仅有热情是不够的,更需要有不断钻研的“匠人”精神。
上稿2018年3月22日《河池日报》
作者通联:314109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天凝镇邮局(计玉兰收)
电话:13656834269QQ:2493129269@qq.com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天凝支行:621799330004406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