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1年拍一朵莲》上稿《阅读》2018年第1期

(2018-04-20 11:15:56)
41年拍一朵莲
  计玉兰
  巴曼•法扎德先生生活在美国的丹佛市,大学时学中文专业,不仅喜欢研究中国的国学,而且是一位狂热的摄影爱好者。
  有一天,巴曼•法扎德先生读到周敦颐的《爱莲说》,“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句子,虽然当时他并不能完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他知道这是写莲花的内涵和气质。
  从此,巴曼•法扎德先生喜欢上了莲花,他的相机镜头对准了它们,用他的方式展现莲花的与众不同。
  为了能抓拍到更多的莲花镜头,巴曼•法扎德先生随身带着相机。他一看到莲花就按下快门,在巴曼•法扎德先生拍的照片里,莲花的姿态各不相同,有带着露珠迎着晨曦的,阳光照耀下怒放的,雨水冲洗后清新的,还有月光下静美的。
  巴曼•法扎德先生拍的莲花栩栩如生,他把照片存放在电子相册里,周围的朋友看到后评价巴曼•法扎德先生拍摄的莲花很美,一些知名杂志社采用这些照片作封面,一些商业机构更是许以重金邀请巴曼·法扎德先生摄影。
  凭借摄影方面的天赋,一时间荣誉纷至沓来。对于荣誉,巴曼•法扎德先生并不以为然,他最想做的事就是拍出心中那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怎样才能表达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巴曼•法扎德先生对生活的心境和态度有了更深的体悟,尤其在欣赏莲花时,他明白保持心静就能闻到莲花的香味,让优雅的生命直达佛心,一颗不惊不扰的心,静望尘世的喧嚣,将悲欢和沧桑默默沉淀心田,慢慢体味人生滋味。
  巴曼•法扎德先生把这番人生感悟溶入到莲花的拍摄中。为了拍到带着露水的莲花,巴曼•法扎德先生很早就去池塘边等候阳光出来,晨曦下的莲花闪着金光,如果有蜻蜓停在上面就会更美。巴曼•法扎德先生为了拍到“蜻蜓之吻”就举着相机等。等了很久,可蜻蜓还是没来,移开镜头又怕找不到原来的场景,蜻蜓停在上面只是一瞬间,需要事先把镜头对准,才能抓住瞬间。为了拍到莲花的不同姿态,巴曼•法扎德先生经常长时间举着相机对准镜头,眼睛盯着莲花,拍完后人就麻木地定格成一种姿势,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缓过来。
  拍完“蜻蜓之吻”,又策划着“凌波仙子”。怎样才能表达出仙境中的莲花呢?偶然中,巴曼•法扎德先生发现迷雾中的莲花带着一股仙气,只是相机的光线太暗达不到效果。于是,巴曼•法扎德先生带着烟饼去制造意境。太阳出来时,光线很柔和并且带着些许金色,把烟饼散开,随着微风吹拂,烟气慢慢散开,整朵莲花就像身处仙境,照片上的莲花多了几分禅意。
  转眼间,41年过去了,从“蜻蜓之吻”到“凌波仙子”,巴曼•法扎德先生拍成的莲花多了一份风韵雅致,仿佛就是一朵有生命的花。巴曼•法扎德先生拍的莲花照片在很多摄影大赛中获得大奖,自己也成了知名摄影师。
  2017年巴曼•法扎德先生72岁,他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莲花的内涵。莲花的品质也是他一生淡泊名利、专注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大师们的作品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能把相同的灵魂吸引在一起。周敦颐先生可曾想到,几百年后的今天,有人会把《爱莲说》中“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的意境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可做,与其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倒不如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当我们做好了一件事时,永远相信下一刻还能做得更好。

  上稿《阅读》2018年第1期
  作者通联:314109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天凝镇邮局(计玉兰收)
  电话:13656834269QQ:2493129269@qq.com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天凝支行:621799330004406509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