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分类: 语文教研组 |
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时 |
8月26日 |
执教人 |
毛慧婷 |
集体研讨 |
二次备课 |
|||
辅备人 |
七年级
|
|||||||
课 |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
|
|
|||||
学习目标 |
1.反复诵读《观沧海》,读懂诗歌的内容。 2.品词析句,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的人心境。
|
|
|
|||||
教学重点 |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
|
|||||
教学难点 |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
|
|
|||||
学习策略 |
诵读与背诵、意境引导 |
|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教学课件、这四首诗歌的相关资料 |
|
|
|||||
教学过程 |
一、视频导入 电影《长安三万里》宣传片 师: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歌四首》,去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诗歌四首》。 二、知识积累 简单介绍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楚辞、新诗、歌行体,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三、 观沧海 (一)文学常识导入 师:有人用这样的话来评价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1800年前他统一了连年动乱的中原大地;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篇流传千古。他以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三国时期独领风骚。 他是谁呢? 预设:曹操。 师:没错,他就是三国时期的三绝之一曹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观沧海》,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省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三)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在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后,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更激起诗人要一统天下的强烈愿望,故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 (四)初读感知 1. 划分这诗的朗读节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课件9)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课件10-12) 3.赏析诗歌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1)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预设: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作者他是怎样看的?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 预设:东临碣石,眺望远方。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点明位置,视野开阔,景色尽收眼底。 (3)根据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写观海所见到的情景,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观? 预设: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作者在写什么内容,要表达什么? 预设: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星河,好像是在沧海里映上去的。在写大海。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出来的虚景,抒发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 (5)《观沧海》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的景象,以景托志,表达了胸怀天下的进去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师生讨论。) 预设: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气派,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五)课堂小结 此诗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六)诗词今译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 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海面浩渺,水波澹澹。 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人眼帘。 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 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 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 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 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
|
|
|||||
作业设计 |
完成作业本相关部分;背诵古诗;预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
板书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