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通实验学校
中通实验学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507
  • 关注人气: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年级社思组第一次集体备课

(2024-09-13 10:48:31)
分类: 社思教研组

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科组  社思

 

2024年8 23

执教人

方亦可

集体研讨

二次备课

辅备人

年级   备课组老师:方亦可,郑慧慧,黄婉婷,王藤颖

 

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习目标

1.通过良渚、陶寺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历史解释)

3.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家国情怀)

4.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的文化遗存,知道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教学重点

了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禅让制。

 

 

 

教学难点

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学习策略

师采用讲述法、图示法,通过讲述和引导,使学生获得直接知识经验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铺垫

导入:图中巨型雕像塑造的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特点是怎样的?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二板块合作探究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任务:阅读教材,思考我国早期国家和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1.良渚古城

任务一:观察良渚古城示意图,结合教材P16内容,谈谈关于良渚古城你有何发现?
任务二:看图说史观察图片,说说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良渚遗址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

2.陶寺都城
任务三: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我们了解到陶寺遗址的哪些历史信息?

3.中华早期国家和文明的特征

三、远古的传说

任务角色扮演
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拜祭,平日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请从人物经历、主要贡献等方面,撰写一篇导游词,向游客介绍黄帝的事迹。

任务二:史料实证
阅读以下材料, 从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特点: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任务:尧舜禹时期实行什么制度?百姓为什么热爱这三位首领?

禅让制,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传位给贤德之人。

合作探究一:你能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中,感受到他怎样的精神?

 合作探究二: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意义。

远古传说通常带有后人的附会夸张,远古传说≠真实历史,不能信以为真。但远古传说又含有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出一些历史真相。经过考古证明的远古传说具有可靠性。

第三板块当堂训练

第四板块课堂小结

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考古发现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传说也能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思路。

利用课本导言,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入本节课课题。

 

阅读教材,梳理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原因、表现

 

 

 

 

 

 

 

 

读图方法,提供做题思路,学会观察地图,培养解题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识读图片等学生活动,了解良渚、陶寺等文化遗址,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多元一体、相互交流融合的特征。形成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设计任务,问题式教学环节,通过史料和考古发现,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的能力。论从史出,教授学生解题

路和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看图学史,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建立时空观念,构建空间思维。

 

 

 

作业设计

在地图上画出文明起源遗址分布及特色文物,感受中华文明魅力,写200自感想。

板书设计

七年级社思组第一次集体备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