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社思组第一次集体备课

分类: 社思教研组 |
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时 |
2024年8月 23日 |
执教人 |
方亦可 |
集体研讨 |
二次备课 |
辅备人 |
七年级
|
||||
课 |
中华文明的起源 |
|
|
||
学习目标 |
1.通过良渚、陶寺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历史解释) 3.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家国情怀) 4.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的文化遗存,知道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 |
|
|
||
教学重点 |
了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禅让制。 |
|
|
||
教学难点 |
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
|
|
||
学习策略 |
师采用讲述法、图示法,通过讲述和引导,使学生获得直接知识经验的方法 |
|
|
||
教学准备 |
PPT,地图 |
|
|
||
教学过程 |
第一板块—铺垫】 导入:图中巨型雕像塑造的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特点是怎样的?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二板块—合作探究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任务:阅读教材,思考我国早期国家和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1.良渚古城
任务一:观察良渚古城示意图,结合教材P16内容,谈谈关于良渚古城你有何发现?
2.陶寺都城 3.中华早期国家和文明的特征 三、远古的传说
任务一:角色扮演
任务二:史料实证 特点: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任务三:尧舜禹时期实行什么制度?百姓为什么热爱这三位首领? 禅让制,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传位给贤德之人。 合作探究一:你能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中,感受到他怎样的精神?
远古传说通常带有后人的附会夸张,远古传说≠真实历史,不能信以为真。但远古传说又含有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出一些历史真相。经过考古证明的远古传说具有可靠性。 第三板块—当堂训练 第四板块—课堂小结 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考古发现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传说也能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思路。 |
利用课本导言,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入本节课课题。
阅读教材,梳理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原因、表现。
读图方法,提供做题思路,学会观察地图,培养解题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识读图片等学生活动,了解良渚、陶寺等文化遗址,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多元一体、相互交流融合的特征。形成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
设计任务,问题式教学环节,通过史料和考古发现,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的能力。论从史出,教授学生解题 路和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看图学史,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建立时空观念,构建空间思维。
|
||
作业设计 |
在地图上画出文明起源遗址分布及特色文物,感受中华文明魅力,写200自感想。 |
||||
板书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