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法治组第2次校本研训活动记录表

(2023-01-03 15:01:37)
分类: 社思教研组

温州中通国际学校校本研训活动记录表第  2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社会法治       

项目名称

紧抓核心素养,着重质量分析

项目负责人

 

付玉

活动时间

2022.9.14 9:00

活动地点

二楼会议室

活动主题

新气象·新课标·新实践

主讲人

 付玉

王智蓉

参加对象签到

王智蓉、刘影、叶芳戎、方亦可、郑慧慧、金蕾蕾、黄婉婷、夏爱雅、付玉

申请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本次活动内容安排

1.基于“教学评”一致背景下的深度备课(主讲人:王智蓉)

2.2022中考失分点分析(主讲人:付玉)

试卷1.5.8.9题 均为道德与法治的选择题

3.本学期区级+教研组活动安排

 

活动反思

与建议

评价诊断反思:要形神兼备的真正理解新课标素养立意的要求

          加强课堂素养立意的实践性教学,加强七八年级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背景下的深度备课

“学”是“教”的根据,“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教”是打通教、学、评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依托,“教学”最恰当的定义应该是对学习的组织。“评”是衡量学与教有效性的准绳,是判断核心素养是否真正落地的依据。

一、学生现在在哪里?

(一)可以通过导学案摸清学情

通过习题测试以及测试后的分析,尤其是对于选项分布的分析,可以探知学生学习的软肋、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学生的知识误区和理解陷阱,便于未雨绸缪,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并组织教学。

(二)可以通过问题单了解学情

课前预习时,要求每位学生自主提出三个以上有困惑的问题,提交个人问题单;小组讨论,形成本课小组问题单;课代表汇总后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结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要求及个人的教学经验,形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选取史料,设计问题,直接指向学生困惑问题的解决。

二、这节课要到哪里去?

也就是说,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上课之前首先要确立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参考:课标考纲学生困惑 教师经验。课堂教学是一个目标、教学与评价合而为一的过程,我们应该从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转向“把目标当做一节课的灵魂,所有教学活动的关键行为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指向测试评价方案。”

三、怎么去?

其实,“怎么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过程与方法”,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手段、途径达成教学目标。精选材料:时政热点可参考《新闻联播》、《温州日报》、《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备课资料常用网站21世纪教育网、学科网、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等;同时要通过期刊《思想政治教学》、《中学历史、地理教育学》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四、到了没有?

意思是说,预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第一,评价目标前置化:知识梳理评价第二,目标练习化当堂检测:《练习精编》、《作业本》课后作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调理论的规范运用(借助近3-5年中考题)历史简评(论点,200字小论文)项目化、论文、环境地图等方式。

五、没到怎么办?

指的是未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何补救。

(一)有的放矢,定向爆破——整体跟进,确保落实

    首先,有的放矢,通过测试后试题难度系数的梳理,找出本节课全体学生最困惑、最难以理解的几个问题,深入挖掘难度系数背后隐含的信息。然后进行二次备课,专项解决。

    其次,定向爆破,精心选择和学生易错题相关、相似、范围进一步扩大、难度进一步增加的题组(约六道选择题)进行集中轰炸,彻底解决习题背后隐藏的历史概念、阶段特征、知识结构等问题。加固防御工事,扩大防御范围,彻底消除隐患。

(二)因材施教,单个辅导——个体跟进,确保落实

    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是容易忽略个体的差异性,难以兼顾到每一个个体不同的发展特征和发展阶段。因此,初三复习教学还必须因材施教,单个辅导。针对单个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辅导,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短板,提高复习教学的达成度。

 

 

         

                

 

 

 

 

 

 

 

 

 

社会法治组第2次校本研训活动记录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