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林洁师徒汇报课

分类: 科学教研组 |
项目名称 |
校内公开课 |
项目负责人 |
柯云峰 |
|||||||||||||||||||||||||||
活动时间 |
|
活动地点 |
七3 |
|||||||||||||||||||||||||||
活动主题 |
摩擦起电 |
主讲人 |
吴林洁 |
|||||||||||||||||||||||||||
参加对象签到 |
柯云峰、叶圭茂、陈名荣、丁睿、陈寿昌、徐洁琼、舒迎 、董永江、高晓明、吴林洁 |
申请学时 |
|
|||||||||||||||||||||||||||
|
4.1.1 《电荷与电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产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 2、过程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生产与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现象及本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准备 玻璃棒、橡胶棒、布料、毛皮、塑料吸管、支架、纸巾、泡沫、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入:视频《“黏”猫的气球》,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体验科学离不开生活的精神。拉近师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师:为什么气球会黏在猫咪身上? 生:因为有静电。 师: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灯为我们带来了光明,电话手机电脑等等可以让我们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讯息,除此之外,夏日里,电冰箱,电热水器,空调,电扇为我们在炎炎夏日里带来了一丝丝清凉。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已经对它形成了一种依赖性。那么到底什么是电?它又是怎么产生的? 你能利用身边的物品制造“电”吗?并告诉老师如何证明你制造出了“电”?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制造“电”,验证“电” 【活动一】学生利用现有器材制造“电”
【学生汇报方法】 师:告诉我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制造“电”的?你怎么知道物体带电? 师:看来大家都发现带电的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很好,同学们不仅成功地制造了“电”,而且还不自觉地运用了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转换法,用能否吸引轻小物体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一个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这个物体带上“电”或带上了电荷。 2.查找静电产生的原因 过渡:为什么物体摩擦前没有带电,摩擦后会使物体带上“电”或带上了电荷? 【活动二】 自主学习:阅读书本121页最后2段,回答下列问题: (1)没有摩擦时,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 (2)原子中能够自由移动的微粒是什么?它显示什么电性? (3)摩擦后,物体为什么显电性? (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小结:摩擦起电的原因 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含有原子;原子都有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还含有不带电的中子);通常情况下,当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相等时,正负电荷能相互抵消,整个物体不呈现带电性。当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不相等时,该物体带有电。 那么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为什么带了电? 其中电子在外层比较 “自由”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跑动”。物体直接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起电,这种聚集于物体上的电荷叫做静电。就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或者说不流动的电荷(流动的电荷就形成了电流)。刚才大家都是通过物体间的相互摩擦让物体带电。我们把这种通过摩擦让物体带电的方法称之为摩擦起电。 那么是不是通过摩擦产生了电,创造了电呢? 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了电荷,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拓展:1.同种物质相互摩擦,不容易带电。 2.不要误以为一个物体摩擦后带正电是因为其他物质的正电荷跑到该原子上。原子核里的正电荷数很难改变,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束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3.手拿毛皮与金属棒摩擦,金属棒不能带负电,因为,毛皮摩擦金属棒后,虽然毛皮与金属棒间有电子得失,金属棒上可带负电荷,但由于人体是导体,手拿着金属棒使金属棒上多余的负电荷沿着人体进入大地。)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种物质,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强弱不同造成的。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1.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电子由玻璃棒转移到丝绸,科学上规定玻璃棒所带的电为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就是因为玻璃棒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摩擦后,电子容易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上,所以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 2.橡胶棒与毛皮摩擦,电子由毛皮转移到橡胶棒,规定橡胶棒所带的电为负电,毛皮带等量的正电。毛皮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皮坯摩擦橡胶棒时,毛皮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橡胶棒上,得到电子的橡胶棒带等量的负电。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干燥的冬季,你会发现有些衣物之间会发生吸附现象;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数字飘起来并且显得比较蓬松;薄膜保鲜袋也很容易吸附在一起。 过渡:两个带静电的物体会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进行研究。 4.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活动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 2、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靠近, 3、记录现象在下表,并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总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师:现在来解释为什么带电的物体能够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带电体能使靠近它的非带电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布。非带电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出现异种电荷,从而与带电体相互吸引,所以被吸引。 师:一个物体是否带电,我们可以用验电器来检验。验电器主要由金属球、金属杆和金箔、外壳组成,如果用带电物体接触验电器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上,这时,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展开。 (三)课堂小结,学以致用 小结:谈谈你们今天有何收获? 学以致用: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气球带静电粘小猫 猫在与气球摩擦时,电子会转移到气球上,气球和猫带有不同种电荷,使气球黏在猫身上。 2、请解释科技馆内的静电金属球使女孩的头发竖起来了的现象 金属球上有大量电荷,人用手接触后身体上带上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头发之间相互排斥,看起来就像竖起来一样。 静电的应用: 静电可以应用在静电复印、静电喷漆、静电除尘、以及激光打印等设备上。它们都利用了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静电除尘原理:利用静电场使气体电离为正离子和电子,电子奔向正极过程中遇到尘粒,使尘粒带负电吸附到正极从而被收集。常用于以煤为燃料的工厂、电站,收集烟气中的煤灰和粉尘。 静电的危害: 第一大危害是带电体的互相作用 在飞机机体与空气、水气、灰尘等微粒摩擦时会使飞机带电,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严重干扰飞机无线电设备的正常工作,使飞机变成聋子和瞎子;在印刷厂里,纸页之间的静电会使纸页粘合在一起,难以分开,给印刷带来麻烦;在制药厂里,由于静电吸引尘埃,会使药品达不到标准的纯度;在放电视时荧屏表面的静电容易吸附灰尘和油污,形成一层尘埃的薄膜,使图像的清晰程度和亮度降低;就在混纺衣服上常见而又不易拍掉的灰尘,也是静电捣的鬼。 第二大危害是静电产生火花 有可能因静电火花点燃某些易燃物体而发生爆炸。 加油站为什么要求禁止吸烟,禁止打电话,加油前一定要熄火,除此之外,还要求在加油站内不要拍打或者穿脱化纤、尼龙和针织衣服,不要梳头等,这又是为什么?由于汽油是易挥发性物质,在加油站、油气罐及天然气管道泄漏处空气中油气含量较高,一点点火花就容易引起爆炸,导致灾害的发生。使油燃烧的不只是明火,还有可能是静电火花。而衣服之间产生摩擦就会产生静电,瞬间能点燃加油站附近弥漫的易燃易爆气体分子。 4、油罐车为什么拖着一根“尾巴”? 油罐车运输的是易燃物品的油,可以使油燃烧的不只是明火,还有可能是静电火花。我们都知道,摩擦会起电火花,静电火花,尤其是在冬天的晚上我们脱衣服的时候。同样的道理,油在油罐里面来回的流动也会跟油罐壁摩擦产生静电。而汽车轮胎是橡胶不导电,油槽带的电荷不能通过它传到地下,会在油槽里越聚越多,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产生电火花,使极易燃烧的汽油发生燃烧爆炸。铁尾巴的目的就是为了将这个静电尽快的导出去,导入大地。这样油罐车就不会因为静电火花发生燃烧甚至爆炸。
五、板书设计 4.1.1摩擦起电
|
|||||||||||||||||||||||||||||
|
|
|||||||||||||||||||||||||||||
过程确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