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2016-12-27 14:47:08)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教研组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何丽舒

课文分析:

《女娲造人》位于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是由现当代神话学家袁珂在《风俗通》中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基础上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创作而成的。这是一篇加*的课文,意味着应采取自读课的教学模式,在单元主题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学。本单元的主题为“想象”,因而本篇课文的学习也要围绕“想象”一词进行,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的魅力,并亲历想象的过程,进行想象实践。由于课文内容浅易,且学生尚处于七年级,也不应对课文内容作过深的挖掘,所以,适当减少对课文内容的品悟,而将时间倾斜至实践环节。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的含义,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想象力之丰富。

2.品悟文中女娲的人物形象,体会想象的魅力。

3.“嫦娥奔月”的神话雏形进行加工,进行想象实践。

【教学重点】品悟文中女娲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对“嫦娥奔月”的神话雏形进行加工。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PPT

【教学安排】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导入语:对于“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那么,你们是怎么来理解神话的呢?

解析:神话是关于神仙或被神化了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提示:如果有学生对“神话”解释成古人的“胡编乱造”或“胡说八道”时,要加以适当引导。比如以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使其明白想象是以现实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而神话则是集体的想象成果,不是个体的随心所欲的创作。)

 

二、开展自读活动

 

活动一:对比阅读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tuán,捏成团)黄土做人。剧务(工作繁多),力不暇供(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风俗通》

思考:在《风俗通》里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基础上,本文丰富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形式:阅读思考5分钟,个人发言,他人补充。

解析:丰富了以下几方面:1.女娲造人的原因和具体过程;2.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3.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4.作者的评述。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提示:回答不需面面俱到,如第四点“作者的评述”部分,回答与否并不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因而不做要求。)

 

活动二:品悟人物形象

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                    

要求:补充省略成分,表明观点,并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析:1.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人。

        因为在课文中,有对于女娲多处的人物描写,处处显示出女娲身上  

    人的特性。如第二自然段“感到非常孤独”、第三自然段“假装生气”、  

    第九自然段“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使读者觉得女娲不再是  

    一个无喜无悲、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和我们一样的

    可以去亲近的普通人。

      2.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少女。

        课文第三自然段部分对于女娲的动作、神态描写十分的生动传神,

    她像世上所有爱美的小姑娘一样会对“镜”欣赏自己,会“忽然灵机一

    ”,极其活泼可爱,聪明机灵。

      3.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母亲。

        在课文中,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给予了人类生命,而且“给她心  

    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同时第十三自然段表明她和人类母亲一样勤

    劳忙碌,为了子女,披星戴月地工作,女娲不难道也是一个母亲吗?

      4.……(言之有理即可)

 

活动三:进行想象实践

下面是著名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请合理想象,补充相关情节: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héng)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

                                                  ——《淮南子》

形式:个人独立思考5分钟,小组讨论3分钟,推选出最佳思考成果,进行小组展示。

提示:老师进行适当点评,从学生创作的故事背后,分析出嫦娥等人的人物形象,赞赏学生对现实人性的体察,鼓励他们进行后续创作,激发学生对于想象实践的兴趣与热情。

 

三、推荐阅读

   《山海经》《故事新编》《中国古代神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