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6-11-15 13:06:24)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研组 |
《窃读记》
何丽舒
【学情分析】
《窃读记》是林海音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课本中极其经典的一篇。在16年用于语文教学的部编本教材中,它作为自读课文被选入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的导语部分有明确说明“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规定了我们讲述《窃读记》的重点。而通过调查得知,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会《窃读记》的前半部分,完成了对“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这一层面的学习与理解。所以,再次接触《窃读记》时,我们将不再把重点置于“读书”上,而是置于小学学习时未出现的“爱”字。学习时,以学生自读感知为主,品读关键语句,把握本文主旨。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林海音。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层次。
3.在对比中分析两次窃读经历的不同,从而体会主题“爱”。
【教学重点】在对比中分析两次窃读经历的不同,从而体会主题“爱”。
【教学难点】运用恰当的赏析手法品读文中关键语句。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小学时,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叫做《窃读记》,今天,我们又要和它见面了,不过,正如在座各位已经成长了一样,《窃读记》进入咱们的中学课本后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妨来一起看看到底变了什么。
(过渡语: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窃读记》的作者信息)
二、 作者简介
三、 初读全文,校正字音
蹭
狼狈
畅销
汗涔涔
威风凛凛
废寝忘食
四、 整体感知,划分层次
1.
2.
五、 对比细读,品味思考
(一)窃读受辱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③
赏析:
①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在书店人多的情况下,“我”想看书的急切心理,同时还有些小心翼翼的状态。
②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寻书不得的失望、再次寻找的不甘和终于发现的窃喜。
③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部分,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刻画了“我”刹那间由喜悦到惊慌、沮丧的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了一个渴望读书的穷学生的尴尬遭遇。语言描写部分,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老板凶狠、霸道、毫无同情怜悯之心的形象。
2. 总结:这次受辱带给童年的作者什么感受和影响呢?
(一) 窃读受辱
1.
2. 总结:这次得助带给童年的作者什么感受和影响呢?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六、 主题归纳
七、 课后作业
1.“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任务:请从文章中找出你觉得能体现“窃读”的滋味的句子,划出来,并进行圈点,做好批注。(不与上课所讲的重复)
2.
【教学反思】
同时也有不成熟之处。第一,在分析对比文字时,还略显零乱,或许设计成表格的形式,会更为直观明白。第二,课堂节奏的把握还欠火候,导入时间过长,致使主题的揭示较为匆忙。
教学之路漫漫,仍需踏实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