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祥讲:满而不覆的深刻道理

2023-05-26 12:39:05

小满,这两个字用来比喻人生,实在是再巧妙也不过了!

《孔子家语》里有段故事讲述了孔子在鲁恒公庙见到欹器,进而引发出师徒间关于人生持满之道的精彩对答……

原文: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

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1

发人省思的“宥坐之器”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去参观。有一个器具叫做欹器,“欹”是倾斜的意思。这个器皿可以装水,在它还没有装水时是歪一边的,所以叫做欹器。

孔夫子问守庙的人:“这个叫什么东西呢?” 守庙人回答说:“这个器皿通常是放在帝王或者诸侯座位的右边,来作为警戒之用的,叫做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过这个东西放在君王座位右边,作为时时警惕、提醒自己的一种器具。

它有个特性就是不装水的时候,它是歪一边的,如果水倒进去刚好到一半时,这个器皿就会显现出最正的姿势。如果再装多一点,装满的时候这个器皿整个会倒掉,水整个都溅出来了。”

古代明君看这个东西很发人省思,很有意思,可以作为一种对自己最佳的警惕。所以常常看到明君把这个东西放在自己坐侧的右边,叫做“宥坐之器”。

这个是在比喻什么呢?为什么说它可以发人省思?

因为它虚的时候会歪一边,假设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在社会上也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学佛学多了,学得一身顽空,什么都不重要,什么都应该看开,不知道什么是可以用的,什么是可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追寻的,这在社会上贡献也不大。

中则正。

学得满腹的才学却懂得谦虚,这是恰当好处了叫做中。就像这个器皿会呈现最正当的姿态。

满则覆。

如果一个人非常高傲自满,歧视别人,学得满腹才学之后,就要高高在上,想要追逐如日中天的名声、地位或财富,到满的情况,这个器皿它很自然地会倾覆,整个都倒出来。

这个非常发人省思,为人做事不就是这样嘛!要修身、治国不也是这样吗?要在一个恰到好处的节度上,才显现得出他对社会对人民对自身有益的价值。

事情常常是这样,即使是对人最有益的水,喝得太多还是会生病,喝得刚好了就可以,喝得太少了又会渴;即使是你天天吃的米,吃太多也会撑,要刚刚好就可以养生,太少就皮包骨了。

人世间所有你认为最好最好的东西也都有这个特质,即使是爱也一样。很多的经书都写到人类的本质就是爱,宇宙的本质就是爱。我想请问你,爱过多了有没有问题?

看现在的小孩,是爱太多还是爱太少?实际上是溺爱,用爱把他给淹死了,对吧?爱,爱到什么节度刚刚好,那就要看哪一个节度上对他来讲,是对未来最有益、是最养生,心理最健康,而不是无限制地给。

即使是最美的德性,满了都也有问题,所以要讲求一个恰到好处。

什么叫恰到好处呢?刚好在可以养生的节点上,刚好在对众生、对长远有益的节点上,那就是所谓的“中”,中才会正。

#2

世上有满而不覆的东西存在吗?

孔子听了很有意思,就回过头告诉弟子说:“拿水来,试着把水倒进去看看。”果然本来是歪的,水倒到刚好的时候那个器皿最正,站得直直的,再多加一点就覆出来了。

孔夫子很感叹地对弟子说:“世上任何的东西,包含任何的德性,包含任何的学问,哪里有满的时候还不倒的,哪里有满的时候不倾覆的呢?”

比如说一个国君非常高傲、自恃、骄纵,像纣王那样,你说有不倾覆的吗?都会倾覆的。

一个人,稍有一点点的才干,就非常的骄傲;稍有一点财富,就非常的自满,会歧视他人,这样慢慢的他朋友就少了,德性就缺了,所以没有不倾覆的。

包含过度的爱,过度的自信,过度的勇气,这些虽然在社会上都知道是个美德,过度了也都有害。

好比亲人过世自然都会哀伤,但哀伤过度有没有害?哀伤过度也有害。古代亲人过世哀伤过度到自杀的有,到饿死的也有,那么这个哀伤就反而伤身了。

在什么样的节点上,那个爱是刚好,那个自信是刚好?自信过度是不是有点狂妄,什么都要以他为主,别人都不算数,这也挺麻烦。

所以,即使是美德,过了头都有害,恰中那个可以养生、可以传承给天下众生而无害的节度上,才是圣人所追求的。

一个明君治世,或者是一个明师授徒,所追求的不外是就是为了让众生得到更多的益处。这就要恰中在那个最有益处的节点上,不要过了头,也不要不够,这是所有人追寻的弹性。这个节点非常重要,这个非常发人省思!

我们求学问也是一样,不论到哪里,哪一个道场去求学问,哪一个学校去求学问,你总是想把它学得满满的,德性你总是想要培养到如日中天,名望也如日中天,当它满的时候,如果你不懂得挫锐埋锋,这个害处就要来了。

#3

持满之道在挫锐埋锋

子路进一步问孔子说:

“既然这个器皿满了就倒出来,那如果我很有勇气、才干很好、智慧很高,假设我天生就是满的,那请问我只有倒下的份吗?

那我还怎么样可以很安然地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得到很多好处,还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呢?”

下面这段很重要,常常有人说国学不堪用,国学是老八股,各位你仔细看看这段话有没有道理,用在现在社会看适不适用?

持满之道: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孔子说一个人非常聪明睿智,通达有智慧,举一可以反三,闻一可以知十,这么聪明睿智,应该怎样做才不会遭嫉?

有没有发现那个聪明睿智又很臭屁的人,到处都会遭嫉,到处都有人要陷害你。聪明睿智人家又不陷害你,好处还可以提供给你,那就守之以愚,不必去显露你的聪明。

你说我的聪明是天生的,没办法,那你可以表示得非常谦虚,就是守之以愚了。

其实没什么,这只是雕虫小技,其实别人有很多会的东西我都不会。这个是不是事实?这当然是一个事实。

持满之道: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功劳非常大,古代很多这种人。一个圣君要得天下之前,下面就有几个主要的将领、主要的干部帮他打天下,打下之后这些将领就非常的张狂。他一张狂,明君就把他视为眼中钉,就会把他除去了,对不对?

已经功被天下了,他的功劳是这么样的大,有半壁江山是他打下来的。这时要把功劳推给别人,功成身退天之道,就退下来,就叫守之以让。

像刘伯温、姜子牙,不是很聪明吗,帮人家把天下打下来扶持好之后,自己一个人去云游四海,不是很好吗?

所以,要处处把功德让给人家,把美德让给人家,把声名让给人家,你越让天下越要给你,这个就是功被天下的人,持满之道了。

持满之道: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你的勇力是世上没人可比的,那你就不要再耀武扬威,再耀武扬威的话会死得很难看。

你说你的力量最大,你的武功最高。各位,暗箭难不难防?躲在暗处射你一把你就受不了了,命就没了嘛。

所以,当你是如此英勇的时候,反而要表示得你很卑微,甚至是怯懦,其实你还有很多怕的地方。

三国的张飞不是非常的勇吗,他天不怕地不怕,到处都要去展示他的威武。有个人对张飞说有个东西你肯定怕,张飞说:“不可能的,我没什么可怕的。”

那个人在张飞手上面写了一个字问他怕不怕?张飞一看很怕,怕死了!写得哪个字?病!

病你怕不怕?每个人都怕,光光感冒就让你够怕了,头痛咳嗽不止咳到两个肋骨都快断掉,咳到上班都没精神了,你怕不怕?

你勇力盖世,当有病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是。所以要守之以怯别表现得如此张狂,那个张狂就容易生病了。

持满之道:

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非常富裕的时候,更要表示得非常谦卑。因为你只是钱比人多,而别人还有很多东西比你多。

钱多的人,跟在身旁的未必是知己,当然也可能有知己,但很多人冲着钱来的恐怕才是问题;想要暗算你的人多不多?这才是问题。

如果你不懂得谦卑下来的话,那自然会招惹很多眼中钉。

持满之道:挫锐埋锋

这个就是《道德经》说的“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的道理。

当你很满的时候,怎么样可以持满而不倾覆呢?就是你的态度谦卑下来,那就符合中道。

虽然你非常有智慧,

虽然你有勇力,

虽然你有财富,

但是你的态度一谦卑的时候,那个满了就变成中,它就不会倾覆,这个就是守满之道。

我们看到这段要时时刻刻记在心里:

无论你修行多久,

不要老是表现得你很会修行的样子,

不要表示得你功力高超的样子,

不要表示得你很有特殊才能的样子,

异于常人的样子。

都不需要!

你最需要的是把身段放低,表现得跟大家都一样,这个才是最高明的人所做的事情啊。所以,为什么古代明君都在座位的右边放一个欹器?

而我们现在的人呢,现在的社会教育有点扭曲了。凡事去学,学到最精、最高,这固然是好,但那态度不是为了要自矜自满,不是要来夸耀自己的财势、地位跟你的智慧或勇气。

在态度上要挫锐埋锋,

放到最低处,

这个才是真正有智慧、聪明的人。

END

  本文整理自《张庆祥讲孔子家语》第48集。

黄庭书院原创出品,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于后台回复“转载”获得授权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