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孔子:“您弟子里谁最好学?”孔子说:“曾有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但现在再也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言语间,夫子对颜回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也借此机会大大赞许了颜回的好学。
夫子所赞许的内容是那么的平淡无奇,既不是国学家的辞章和考据家的训诂,也不是礼乐家吹毛求疵的名物度数,更不是空谈的性理。所谈的只是“不迁怒”、“不贰过”,这样日用起居的小德性。
不迁怒
“不迁怒”,常人会觉得很简单,就是去忍。但如果忍的东西乃凶,也会有忍不住的时候。而颜回的不迁怒,不仅不伤身,还能够养他的性,所以他能够三月不违仁。
不贰过
“过”在日常生活中也属平常之事。我们常常会犯错,然而改过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别说颜回不贰过,我们很多人常常一个过错用尽一生的时间都无法改的。
颜回用简易切身的行动来实践学问,确实不愧为质朴无华、严守根本的好榜样。“不迁怒”、“不贰过”,看似简单,我们自己也可以试试,容易做到吗?即使能做到,又可以坚持多久呢?
圣人教人不择其无过,及圣如颜子亦不能无过,故贵在人知善于补过。“过”还是圣人进步的阶梯,一次过错就找出一个病根来,再用一次的功夫去锻炼,慢慢地就能去掉身上不好的习性,留下好的品性来。
所以培养这两种德性尤其重要。夫子赞许弟子,不在其博学多闻处,而是在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德性”上。足见圣人的修为,不注重表象而守其根本。
儒字从“人”从“需”,日用人伦间所需的义理,就是儒学!
古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正因唯有孔子能将高深的佛道落实在人伦义理上,将它演绎得具体可行!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光明磊落的心性,《论语》篇篇直指心性,告诉我们教育的主轴,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拉回到成人成己的存心中。
让我们一起在张校长的解读下,倾听《论语》中被埋没千年的儒学真意吧!
本公众号文章均为原创,如果转载,请注明出自“黄庭书院”张庆祥讲师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