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社会来说“忠”

(2015-07-16 22:01:14)
标签:

国学

经典

仁义

大公无私

分类: 学员心得与故事

编者按:

这是一个讲究平等与个性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忠”这个字,似乎有点为现代人所轻视。这其中有一个大大的文化断层,才导致了我们对“忠”的深切误解。文章作者对照经典,结合生活,发现以往对“忠”的种种误解,却正是我们现代企业管理,家庭关系最需要补充的部分。


《忠经》“辨忠章”里,讲师讲解了楚国时代申鸣的故事。


申鸣至孝,遵从父命去往楚国就任丞相,三年后白公叛乱,并劫持申鸣父亲相胁,申鸣尽忠杀了白公平乱,后痛心父亲已亡不能尽孝,自刎而死——忠孝两全之事迹。


叹服申鸣的忠与孝,那是怎样的一股浩然正气啊,听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记得早期接触黄庭禅的时候,对于讲师诠释的:将情绪当能量,全然的接受即能解脱烦恼,心中叹为观止,全然折服。但也曾有疑惑:就算心全搞定了,可外在事情还是要处理啊。“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外在好多事情,自己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辨别,怎么样去做才算是合理啊。甚至幼稚的想:要是有人做坏事的同时也能观内心自在,那他不是可以造恶人类的同时提高自身造化吗。后来慢慢听讲师的CD和问题解答,才明白“实相”的观照只是把污秽的心地打扫干净的手段,而其德行有多大格局,则以五常“仁义礼知信”的存心有多圆满来论造化成就的。


从春秋听到忠经,感觉讲师已经把我们带入了入世或者治世法的层面。总记得春秋里隐公元年里,春,王正月的故事。历史背景为:惠公虽喜爱恒公,临终前仍接受了群臣的诤谏,立隐公为君,隐公深知父意,一心想传位于恒公,故事以恒公杀兄夺位告终。在我看来,隐公不贪国位,孝父爱兄,大君子啊。可讲师诠释的隐公却是不正的宽仁之志,不仅成恒之恶,而且扬父之恶,只能算个好行小惠而失大礼的小人而已,并列举了一大堆的例子向我们说明“可以与,可以不与,与伤惠”的道理。讲师的诠释再次让我目瞪口呆,却又不得不心服口服。我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义理我从来就没明白过。


听忠经的感觉也一样,按照我以前的理解,忠就是对上级,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听了讲师的CD,才发现我完全误解了忠的意思。忠指的是内心时时不离一个利益大众,公平无私的核心主轴。而非我想的阿谀奉承,绝对服从等等。不禁回想自己在单位的言行是否符合忠。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算是个好职员了,虽然对自己的工作算不上热爱,可是上班时不迟到,不早退,工作也算认真,领导布置的任务按时完成,背后不议论领导是非,我以为这样就算合格了啊。现在对照忠经,我发现自己真的做得很差啊,我对我的大君,小君都很少诤谏,因为以前都不知道对领导的忠还包括谏,并且也不愿意得罪人,所以对他们犯的有些错误,基本都是冷眼旁观。而且我要带着一小队人工作,从来就没有过扬君的言行,我以为把工作做好就行啦,扬君不是拍领导马屁吗。还有,我基本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单位的利益之前啊,若让我为了单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利益,我就会觉得委屈。这么一回想,我既不争谏也不扬君之善,更是很少大局为重,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员工。


想想讲师也是用苦良心,总怕我们因对忠的误解拂袖而去,而失去这么好的一个学习机会,硬是将忠谏章提前诠释。我也才明白原来忠不仅包括谏,而谏又分为谲谏,戆谏,降谏,直谏,风谏,还需要注意“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原来谏是这么有艺术啊,回想自己以前要么就不谏,万一要谏都是无一例外的对人直谏,且基本都是开始就抗议,对于别人的尴尬还浑然不觉,发现自己做人真的是很呆板,很无趣,并且真的离忠有很远的距离啊。


每次听讲师讲解国学,都能收获满满,对照自己的言行,才发现自己有那么多需要学习和进步的地方,在学习的同时,内心总是会充满了喜悦,真的希望在讲师的带领下,自己能在国学的世界里尽情的翱翔,也能慢慢的,一步一步的懂事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