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即心即佛(一)【禅宗公案】

(2015-06-30 13:12:49)
标签:

实相

佛学

本性

觉知

内心

分类: 公案故事集

编者按:

认识本心,乃修行第一要事。不论念头有多少,只要能在身中来来去去的能量起伏之间,保持不生执着、不灭本真的清明觉知,保持这样的心,就等于走在成佛的道路上。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有一位僧人名叫法海,是韶州曲江人,第一次来参见六祖,他问六祖说:佛经里面所说的“即心即佛”这四个字,我还不能明白,希望大师给我一点指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

(附注:“前念、后念”指的并不是前一个或后一个念头,而是指每个念头之意;“即”是接近、贴近、或走向。)

 

六祖回答说:“念念不在气血上妄生了执着,就是贴近着自己的本心。念念不在气血上失灭了实相,就是走向佛的道路。”

 

不论前念、今念、后念,若能在身中来来去去的能量起伏之间,保持不生执着、不灭本真的清明觉知,有了这样的心,就等于走在成佛的道路上,因此说“即心即佛”。这意思是说,成佛的第一件要事就是贴近自己的“本心”。

 

而所谓前念、今念、后念,其实都是指当下的念头而已。好比遥想过去事的那个心念,并不是在以前,而是在现在的内心里;好比计划未来的事的心念,也不是在未来,也是在现在的内心里。因此不论前念或后念,其实都只能在当下发生,因此,经文中的前念、后念,不应当解为前后的念头。只是用前后两字来表示念念相续而已。

 

而经文中所谓“不生、不灭”,指的并非证得佛果后永远在天上,也不是指心念的不起不动,而是指当下的心中不着生相,也不着灭相的意思。好比某个情境使你胸中有一股气血涌上来,当下你却觉得有“尊荣无比”感觉而洋洋自得,这就是在一个毫无意义的气血上攀附了“尊荣无比”的相;而另一个气血上来,你却可能在一股同样毫无意义的气血上攀附了“无比羞辱”的相,而觉得难过不已,这都使你离开了本来平实的佛性。此刻那多出来洋洋自得、自以为高人一等的知见就是“生相”,而那个觉得被贬损、自以为矮人一截的知见就是“灭相”。

 

所以简单的说:尊卑就是生灭、得失就是生灭、一切对待都是内心有了生灭。凡内心有了生灭都将使你离开本来佛性,而“不生不灭”也就是保守着本来纯净本真。所以“前念不生、后念不灭”指的便是心心念念都保有本真的意思了。这才是本心,也是真佛。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相”指的是内心的知见、内心的看法。也就是在内心本来清明的能量有了起伏变化时,有没有在攀附任何知见,或任何价值观。当你的心能够运用黄庭中涌动的气血,进入人间应有的七情,而又能观照实相了无牵累,智慧活泼应用无碍,这便是拥有了能“成一切相”的心了。你的心能使用对待诸相,却又能反观实相,不在各种知见中,当下非常轻松自在,一切喜怒哀乐的情绪在你胸中升起灭去的当下,都能看着能量清明自在的的起伏,毫不罣碍,这当下便是能“离一切相”的佛了。

 

吾若具说,穷劫不尽。

我若要用语言来说明即心即佛的真义,即使用无尽的时间也说不清的。(这个就像是要用语言对一个失明的人解释什么是“光”一样的困难啊!)

 

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我用一首偈语来说明吧,其实“心就是佛”,说“心”是为了表达真我里有个清真活泼的慧在。说“佛”是为了表达真我在气机起伏当中,依然有持守实相的定力在。在应用中不离实相叫慧,在动静中不离其本真叫定,说穿了这两个特性都是真我的本质,同等的重要。了解了定慧,也就能在念念之间不离实相,这才是“清静”的真意。(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