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释义》连载35:得到本性中生生之益的真常之道
(2015-03-23 18:00:42)
标签:
国学经典道老子修行 |
分类: 创办人著作 |
第十五章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真常之道:
真常之道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自在,都可以得到本性中生生之益的道。常常有人会以听到某一段演讲一时的感动、或静坐到某一种一时的禅悦为道,或以身体一时的轻妙舒爽为道,或以看到什么光、或看到仙佛、或闻到美妙的檀香、或接到什么特殊灵机为道……然而这种非比寻常的经验,常在下一刻感受不在时,瞬间消失得荡然无存。
《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分分秒秒都在的,无法离开一秒钟的,是随时返观都在的,不是忽得忽失的。所以这种以追寻一时特殊感觉为道的人,在事事不如意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连一分钟的清静与自在都遥不可及。这种在某一种条件下才获得清静的道,其实是忽得忽失的道,是忽存忽亡的道,不是“真常之道”。
“真常之道”是不论你在任何的境遇之下,都能够清静、都能够自在、都能解脱的道。真常之道是不论你在何种的环境之下,都能够尽得本性生生之益的道。不论置身于何种的境遇,我们都可以保有对身中实相真知的心法,在各种的境遇、各种的感受中,都能够马上得到宁静跟解脱的。
一个人若是能够具备这种对自性实相真知的心法,不论外境是顺是逆,是住在东方还是西方,是凡间的人或西天的佛,在他们生命中的每一秒钟,他们都可以尽得本性的生生之益,不使他们本性的造化机能有一点点的损伤。
因为这个生生之益就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本性之中,它分分秒秒都确实存在,所以叫做“真”,因为不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中,都能够尽得他的生生之益,没有一秒钟是丢失的,所以称为“常”。无时无刻都本着实相的真知,尽得这个本性中的生生之益,这个就是老子所说的“真常之道”。
◎悟者自得:
“悟”这个字是“吾”、“心”,了解自身实相的心法才称为“悟”;而“自得”是一切答案都在自己的身中,所证得的都在自己体内,没有一件是身外的。这两个字明白地指引我们要往内观照,而不是往外寻找,是从本质去体悟,而不是额外获得了什么。
自古至今,所有的圣贤仙佛所证所悟,都离不开“本性”两个字;打开五教的经典,他们的共同处就是“本性”这两个字!而迷昧的众生却不断地往外索求,所以老子在《清静经》即将结束的时候,再一次地叮咛成仙作佛所有的关键就在自己的身中,不在身外,更不在别人的身上。如果我们要修行的话,千万不要再走错了方向,只有往自己的身中去寻找,才能够获得完整的答案。
◎得悟道者:
悟道的人就是能掌握这个内在本性的人,有了这个见地就可以承传圣道了。我们常以为那些具有某些超能力、能够预知未来的人,或是能够洞彻三世因果的人,或是那些能够空中行云、撒豆成兵的人,才是悟道的人。然而试问有这些超能力的人,都是心性无瑕的人吗?心性若不能无瑕,又怎能说悟道呢?
这些虽然都很好,但是成仙作佛所依靠的不是这些,成仙作佛所依靠的只是每个人本性中早就具足的造化之妙而已!因此所谓的悟道,指的是悟透了本性真机的人,悟透无为而无不为的人,而不是那些在旁门左道中有着绚丽成就的人。
◎常清静矣:
“清静”是不论在动静中都能够静。而一般人以为静就是在遂顺无事、轻松舒畅时才能静。但智者在困苦颠沛中就静了,在烦恼、繁忙多事时就静了,不是等到一身无事的时候才能够静。
《中庸》:“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意思是说,一个人身处富贵也清静,身处贫贱的时候也清静,置身于夷狄他也清静,身陷患难之中他还是清静。
君子不论身陷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中,都不改其清静自在的本色,不改见性的本色。不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中都能够清静,不是偶然的遂顺的境遇中才获得清静的。这种动静皆静的功夫,这才是永远的清静,故曰“常清静矣”。
记得在前面的文章曾经说过“动者静之基”,这句话已经表明,这个清静是建立在动中的、在奔忙中的,不是那沉空守寂、枯木死灰的静。而这里所说的“常清静矣”,更指出这清静是时时刻刻都清静的,不是忽得忽失、忽存忽亡可以充数的。这个是实相心法中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凡夫及二乘者最常误解的地方。所以,老子在《清静经》的最后,对这个问题一再地反复申论,这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这本《清静经》乍看之下文字感觉都极为浅显,但是你若懂得仔细往身内去对照的话,你会发现它的含意真是极为隐微深邃。经典大都有这个特色,经典是专门为那些懂得将文字往内在的本性去对照的人所写的,不是为那些善于说文解字的人写的。所以希望各位在研究五教经典的时候,都能够本着这个“对照本心本性”的原则去阅读、去翻译,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直入圣贤心法,悟入言语所不能破的真机。
(注:本文系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著作《清静经释义》之系列连载,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