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静经释义》连载30:执着“德”与“不德”的情识皆伤本性

(2015-03-04 10:23:35)
标签:

老子

净相

执着

经典

国学

分类: 创办人著作

《清静经释义》连载30:执着“德”与“不德”的情识皆伤本性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上德不德”是说上等德行的人,虽然做了很好的事,却不自以为很有德行。别人给予他很多的推崇与褒奖,他总是一如平常,一点也不会有所得意。最有德行的人表面不一定很谦虚,而是发自内心的平常,叫做“上德不德”。

 

而“下德执德”是指下等德行的人,只要做一点对的事,就自以为很有德行、很有程度。这是“净相”执着非常深重的人。

 

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上等德行的人心地磊落坦荡,而下等德行的人总是计计较较、哀哀戚戚,这都是争得失、争声名的执德的心态所造成的。这个社会上大家总是追求鹤立鸡群,追求出类拔萃,这“好名”的心态坚不可摧,就是这里所说的“执德”。

 

从小的教育就教我们,在这个世上要追求出类拔萃、追求与众不同、追求得到大家的肯定等,等到这梦想实现了,就开始摆出一副德貌,显出一副有程度、得意洋洋的样子。这种自以为是的心态,就是这里所称的“执德”!

 

这个“德”字是凶义,不是吉义,是自以为有德行、很高尚的意思,或是看到他人有一点不合礼数的举止,就心生鄙视、就不屑,《心经》把这种贪执叫“净相”。我们应用清静无着的方式去打拼,而不是用这种“执德”的方式去打拼;然而众生陷入这个自以为是的圈套,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这是长久以来,整个社会价值观所造就的共同错误,因此净相比垢相还难治。

 

例如:贪求名誉是不好的事,这是很容易懂的。但追求出类拔萃、追求被众人肯定,到底里面有没有隐藏着贪求名誉的成分呢?实际上大多数的人在努力追求一个高远目标时,心中常隐隐约约怀着好名的贪执在里面,也就是想要让人家看得起的心理。

 

你会问说:“尽力地在社会上努力,追求更超越、更美好的生活,不应该吗?”这当然是应该的。譬如:专心地研究科学,这可以让社会更好,当然是应当的;但在这个努力不懈的过程里面,不要隐藏着邀名、邀功、邀利的心在里面作祟。

 

很多人穷一辈子精力去追求一个目标、一个什么奖,甚至还有人用尽各种巧诈的手段要去获得,这就隐藏着不净的因素了。这到底是在贡献人类,还是在偷名?你也听过大学教授偷袭学生的著作,或抄别人的著作来完成论文以提升自己,这就是“下士好争”与“下德执德”的手段。

 

因此在所谓有志节、有程度、有勇气的表象下,常常是夹带着好名、好位等不为人知的不净心理存在。想指出这类的病,却又惹得大家振振有词地反驳,所以说“执德”是特别难治的病。

 

常看到人们用得理不饶人的态度,来批评一些犯了一点点过错的人,以便显示自己的正义感;或是有些自律甚严的人,对于别人的一丁点错误,便显现得无法容忍,满脸的不屑,这不也是过了头嘛!

 

为什么老君叫我们不要执德,要放下?原因是当我们在执德时,情识也正在奔动,周身造化也正在改变,你正以这种贪执的方式在杀伤你的生生之性。虽然这种贪执义正辞严,但依然是走向消亡之路,不是走向返本还原之路。执着“德”与执着“不德”的情识皆伤本性,所以修行要学习在你的内心上,把“德”与“不德”的执着皆放下,因为它们都是对待,皆伤本性。

 

(注:本文系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著作《清静经释义》之系列连载,未完待续)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

创办人心语:大道至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