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静经释义》连载19:内观黄庭一窍为遣欲澄心的关键

(2015-02-05 15:48:32)
标签:

经典

老子

国学

灵修

分类: 创办人著作


第七章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老君上一节说一个人之所以不能够照见自在清明的本性,原因在他的心没有澄。而心没有澄的原因在哪里?在于欲没有遣。欲没有遣的原因在哪里?在于不知道要返观你心中的实相,没有把心中那股能量的实相辨别清楚。只要你详细地比对观察,这个答案马上呼之欲出,澄心遣欲的功效将慢慢地发生了。因此本节才会接“能遣之者,内观其心”这段文章。

 

这段文章老君一开始就说要“内观其心”,因此各位若想得到先圣先贤的自由自在,你要不要内观你的内心呢?我常听到有些贡高的人,高举着下巴说他不必内观,也不必外观,真是令我非常遗憾!

 

接下来这第七、八两章,便是整个《清静经》教我们如何去除烦恼、返回清静的主轴所在,里面谈到了老子教导众生澄心遣欲最直接的方法,所以这两章非常重要。至于如何遣欲澄心呢?接下来让我逐句为各位解开这些迷团。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之”就是前文所讲的“欲”字。清静的关键在遣欲,而要如何遣欲呢?方法就在这句“内观其心”了。贪嗔欲望的感受在哪里?什么形态的能量让你变得如此的冲动?不同情绪发生时,那能量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而能量原本的真相究竟如何?这都是你应该要去观察觉照的课题。唯有在黄庭中观察出这些问题的真相,才能踏上遣欲澄心的道路。

 

“观”是什么意思?“观”是去感觉、觉察起心动念的真相,觉察烦恼罣碍的真相,觉察自性本来的实相,都叫做“观”。用眼睛直视叫看,用感觉去体会叫“观”。

 

实际上“观照”是个非常平常的能力,没什么困难的。好比我问你:“现在肚子饿了没?”你说:“有一点”。为什么你知道有点饿?因为你能感觉,当你去感觉时,就是“观”。

 

观照的工作虽然可以在全身上下所有的感受中进行,但老子说最重要的是要“内观其心”。因为全身的感受都与黄庭相连,只有黄庭一窍内的感受能显现贪嗔好恶的意义。因此内观若失去这一主轴,不论你学内观多久,也就等于不曾观照过自己的内心了。

 

观照你的心就是要了解,什么才是你的心?你的心怎么运作?你那充满贪嗔好恶的烦恼究竟是被什么力量给牵制着?无相无念的本心应该是什么样子?究竟的解脱与安宁又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一大堆的问题,很多人修行了一辈子也没想过的。然而这些可以不必了解,就自称已经“解脱”了吗?

 

然而内观其心要观照到什么地步,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呢?老子说要观照到“心无其心”才行。什么是心无其心呢?并非把心中本自具有的感知功能也给抹灭掉,而是只去除一些不该存在心中的污染知见而已。

 

例如:人们的脑袋本来具有可以思考的功能,人们的黄庭本来具有丰富的情感的功能,人们的肢体本来具有能感受的功能等,这些都是人身本自具有的正常功能。这些功能都应当可以自然地存在。因为它们的存在并不影响我们清静的本质,而且更可以在多彩多姿的生活中验证清静的真谛。

 

然而圣贤要我们要从心上去除的是哪一部分呢?就只是“欲”这个部分而已!不要像那些顽空学者,错以为是要把你脑中的思考、心中的情感、甚至身中的感觉等全部去除才肯罢休。

 

因为“欲”是后天的熏染,不是先天的实相,不是本自具有的本质。这外来之物有碍于本性,因此修行之初必须先对它有所认识,然后才能将它去除。你先要了解什么是你的欲、欲在身中的真相是什么,这真是踏上遣欲的第一个困难点。

 

但这样还不行,还要观到“心无其心”才行。“无其心”不是没有心,不是没有思考,不是没有感觉,而是在任何内在气血奔腾的当下,往内觉知只剩下气机起伏的原始波动而已,不再攀附上贪嗔、计较、竞争等不纯净的知见在里面,只剩下全身一股纯正浩然刚健的正气在蕴化而已,这叫做“心无其心”。

 

我的先师曾说过,修心要“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只有一点空灵之气”,也说过“空中妙有,有什么?有一股浩然正气”这样的话,意即在任何情绪奔腾的当下,盯着实相看,最后包含黄庭、脑袋、甚至全身在内,都只剩下一股浩然正气的畅然觉受,别无其它分别知见,这就是所谓“只有一点空灵之气”,只剩下这样,其它别无意义了,这也就是老子所谓“心无其心”的真义。

 

“心无其心”的前一个心字是本心,后一个心字是凡心,是欲念。只有本心,没有凡心,没有欲念,所以叫做“心无其心”,只剩下一点空灵之气的真觉。

 

“空灵之气”就是“浩然正气”,也是“清净法身”,它在你身中是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如果你一开始在胸中不容易验证,你可以先在身体的其它部位观察。平时身体的其它部位有没有“气”的存在?孟子说:“气者体之充也”,它当然随时都充沛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只是不够浩然,所以不易觉察而已。

 

而观察全身的浩然之气,最方便的方法就是让身体动起来。譬如原地跑步三分钟,然后停下来,此刻观察你的手掌、你的全身,与未跑之前的不同处,就是全身多了一股“充沛的能量”。

 

或者你可以举起双手鼓鼓掌,然后停下来,仔细观察此刻掌中存在着什么样的感觉?你会发现整个手掌中充满着细细麻麻的感觉,有的说像千万只蚂蚁的感觉,有的说像电流的感觉,那就是我所说的“气”。这股气平时就充满在你的全身,却不带着任何好恶的知见,因此称为“空灵之气”,佛家则称为“实相”。而您若能连黄庭中的那一股气,也能如实地去观照它的实相与自在,便是“心无其心”的当下了。

 

刚才所说的方式,都是让身体动起来,以便刺激那股气,让它更为明显,以便观察。但若是平常没事时,请你体察你的身体、体察你的黄庭,你还能感觉到里面微微变化的气息吗?当然是可以的,只是那感觉比较微弱而已。你可能要稍微放松一下,安静几分钟,仔细地观照,就可以感受到充满全身的那股气所呈现出的细麻感受了。

 

再说得更生活化一些,例如当你又饿又冷的时候,与你充满朝气精神的时候,身中那股气的感觉一样吗?我想你可以感觉到它的不同,但你可以仔细地说出不同在哪里吗?好比在手脚中有什么不同?在脑海中有什么不同?在黄庭里有什么不同?我若这样问,你会觉得不太好用语言说明,但是你可以感觉到它们是很不同的。

 

再例如,当你正在气一个人的时候与在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相比,那股“气”的感觉是一样的吗?我想你会说“差很多!”那么差在哪里呢?在手脚中有什么不同?在脑海中有什么不同?在黄庭里有什么不同?差异在哪里?这真是不好用文字形容,但你可以感受得到的。

 

能分辨出以上的不同,是内观的基本功,而后才能从你贪嗔痴爱的源头去下功夫,才能在各种心情发生时,将周身气机的相同相异处看个清楚,最后你才能发现,它们的差异原来只是这么一丁点而已,原来让那一丁点发生存在,没什么不可以的!当你发现这真相,就再也不必受这一丁点不同的微小感觉所左右了,就可以步入“心无其心”的自在了。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就是对于气机生灭起伏的分别知见改变了,恢复了一个赤子本来应有的真觉而已。如果你记忆力够好的话,也许你可以回想到你第一次生气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生气的呢?在此生第一次生气之前,难道你不曾有过“心”吗?难道你不曾有过气机起伏的“感觉”吗?当然有的!只是那个赤子心还没有在气机起伏上攀附好恶知见而已,这便是“赤子心”的可贵之处。

 

但当第一次学会生气之后,那小孩会很高兴,他觉得终于学会大人那副生气的酷样了!记得小时的我就是这样,很羡慕哥哥姐姐会生气的模样,我一直学都学不会,我拼了命地学,学到外表都很像了,但是感觉还是不太像生气。因为我还不知道要怎么把胸中的气与分别知见去作联结,所以纵然气得很像,也没什么滋味。

 

有一天哥哥姐姐欺负我,抢了我的玩具,我一下子生了一个好大的气,并且顺利地吓退了“敌人”!那天学会了生平第一次生气,我第一次尝到气起来的滋味,我好高兴我终于和大人们一样酷了!之后的那几天,我一下变得好爱生气,一有机会就借机“练习”一下,飙一下,好像深怕不练习会忽然忘了怎么生气一般。

 

过了两三天,我发现我痛苦了,我想回到原来的我,但却不可能了!现在想想,那几天就是“后天情识”毁了我“先天真觉”的时刻呀!你也还记得你也曾经“第一次生气”这一天吗?可怕的攀附从此埋没了本来的安宁。

 

现在你会生气吗?你会嫉妒计较吗?第一次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而在这第一次之前,你的清真是什么样子的呢?回想到第一次生气计较之前的那一段生命,真是气机无比活泼,且非常的清静自在。没有情识掺杂在里面作祟的那个心,就是“心无其心”的心,那个气,就是“一点空灵的气”呀。

 

我记得我已经升到国中了,我还分不清楚,为什么哥哥姐姐打开电视,老是喜欢听歌星一首接一首地唱着流行歌曲,好比当年的群星会什么的。我搞不懂,有话用讲的就好了,为什么要用唱的呢?他们转过来转过去都是唱歌,我就分不清楚爱来爱去有什么好听的。

 

忽然有一天,我开始觉得这些歌曲真是好听,每一首都打动到我的心坎里去,真是好听!然后就学着哼,一哼进去,那旋律就带动着全身的感受,胸中的情识马上把你绑住了。然后就变得多愁善感,就在那边一边听歌,一边强说愁。现在想想,不外都是被情识玩弄的游戏。我那单纯自在的人生,未上小学前毁了一半,到了国中就几乎全毁了,这真是现代人的悲歌呀!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不是观察到什么想法都没有、什么感觉都没有。过去有一个人问我说,你有没有静坐坐到一念不起,什么都不知道?我说:“没有!我静坐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静坐的目的是要了解你的内心如何在各种感受中了无罣碍,而不是如何没感觉,更不是如何没想法,千万别误会“心无其心”的意思才好。

 

(注:本文系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著作《清静经释义》之系列连载,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