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内心》连载1:「内心有个家,你知道吗?」

标签:
佛学国学经典哲学治愈系 |
分类: 创办人著作 |
每个人都曾感受过自己的「内心」,那里面总是充满各种奇妙的感受,有喜悦、有感动、有伤痛、有不安……就是这些内心的种种感受编织出我们的人生。然而我的内心究竟在哪儿?无数人想进一步去看清它、认识它,甚至去净化它,但我又该往哪里去注视我的内心?它究竟躲在何处呢?
存在「内心」的那个忧伤、那个痛,应该有个确切的位置吧?就像牙痛一样,那个「痛」应该有个确切的位置吧?当然有!没有确切的位置,如何去感觉及治疗你的牙痛呢?同样,你那内心的伤痛与不安应该有个位置吗?当然也会有的!没有确切的位置,如何去感觉及治疗你内心的伤痛与不安呢?
你常听到很多人喜欢引证『楞严经』卷一说:「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是名为心。」于是他们便根据这段经文下了一个结论说:「心是遍满太虚无所不在的」!但这句经文被我们这样解释究竟正不正确呢?
其实在佛教的『大般若涅槃经』第三十卷里面,曾有六位外道的大师认为「心遍满太虚无所不在」。为了证明心不是无所不在,也不是遍满太虚,因此,佛陀与他们进行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辩论。只是因为『大藏经』有五千多卷,就算你每天读完一卷,也得花上十四年的时间才读得完,所以很少人曾经看过这段经文,也因此才有机会让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至今仍然迷惑着无数的修行者!
刚听到这样的说法也许你会非常讶异,但以下这段精彩的经文就是最好的证明。看完这段内容,相信你必和我一样,对于佛陀用简单的比喻就破除了你我心中的迷惑,佩服得五体投地……
『大般若涅槃经』卷30:
六师言:「瞿昙(佛陀的凡姓,指佛陀),色亦非我,乃至识(感觉、想法)亦非我。我者遍一切处,犹如虚空。」
(译:六位外道的大师说:佛陀啊!这色身终究不是我的,甚至你所感受到的感觉、想法也不是我的,真我遍布在一切地方,就像虚空一样无所不在!)
佛言:「若遍有者,则不应言『我初不见』,若初不见,则知是见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是名无常。若无常者云何言遍?
(译:佛陀回答说:如果你真的已经如虚空般遍满在一切地方,那么你就不应该说「这地方我以前没见过」,如果这地方你未来到之前没见过,那么就知道现在所见到的景象你本来没见过,而是今天人到了这儿才见到的。如果这景象是你人到了这里才见到的,这就叫做「无常」,也就是你并非当下就能见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若是你的知见如此无常,怎能妄说你与太虚一样遍满在一切处呢?)
若遍有者,五道之中应皆有身,若有身者应各受报,若各受报,云何而言转受人天?
(译:佛陀又说:若是你真的已经遍满在一切处,那么六道除了你正在经历的人道之外,其它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等五道也应该同时有你的身心存在。如果其它五道也同时有你的身心存在,那么你应该同时感受而其它五道的苦乐果报,但如果你正同时在感受着六道的苦乐果报,又为什么要劝人好好修行,以便从恶道里面求生到天、人的善道里面来呢?)
佛陀用以上极简单的比喻,就让我们轻易地了解到,人的心并未遍满太虚,而是在每个人身中的某个位置,因此才有「直指人心」的教义存在。然而,由于大多数修行人对于「心遍满一切无所不在」的执着,致使这直指人心的教义陷入指不出位置的窘境,并且失传了两千多年!
那么,在认识自己「内心」的这条路上,人们到底失落了什么关键,致使它变得比登上月球还困难呢?且听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先生娓娓道来…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