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伯温”的一首诗
(2024-07-09 14:55:18)
《退休》:买条黄牛学耕田,结间茅屋傍林泉。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官为吏皆梦想,能诗能酒总神仙。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偶然读到这首诗,署名:刘伯温。翻《明诗别裁集》,第一位就是刘伯温,选他二十首诗,没有这一首。网上查到了前四句,题目不是《退休》,困惑。《别裁集》注:“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元进士。洪武中以佐命功封诚意伯,后为胡惟庸毒死。”如果真是刘伯温的诗,可惜了,他没有等到归田,就遭不测。但他是否会感叹“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谁知道呢。
我不懂诗,看诗里的意思,有时会联想到自己:如果我到刘伯温的那个高度,会不会有归隐买牛耕田的打算?还真不好说。我有三贪,一贪财,二贪位,三贪名。贪不贪色?应该也贪的,不过说早了不好,到有钱有名有地位的时候,那个色,想怎么贪就怎么贪——那叫有物质基础。俗话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三样一辈子没有争到一样,常常看着别人飞黄了腾达了,眼红,想问问方家,有什么诀窍,可不知道谁最精通,又胆小不敢轻易开口,所以纠结到快进土了,还一事无成。
如果那诗真是刘伯温的,看他的条件还不错。有钱买牛,这就比一般人强。盖间茅屋,可以选择地方,要傍林泉,这点小事情他一定能办到,在一般人就只能做梦。我在乡下一辈子,老了搬进城里,如果我写诗,就是:“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城里过几年。”他想到乡下去,我想到城里来,时代不同了,人的差别就这么大。
我很为他担心:他能种好庄稼么?我不算种庄稼的行家,但不是一窍不通,种菜种小杂粮都可以。刘伯温是不是也会种?咱不知道。陶渊明回家种田了,可种不好,“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样种庄稼,怎么养活过自己?我想刘伯温种庄稼,大概也是这个水平,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会种田的应该很少。
所以我觉得他与很多文人一样,说说而已,要他真正离开,说不定还真不愿意。看诗的后四句,里面多少埋了一点点不舒服,什么都不顺心的样子,索性破罐子破摔,什么都不管了。其实谁都能看出来,如果他真做了那样的神仙,一定很难受。但还有一点点要说出来,就是锦绣文章没有市场,不知道是有人故意打压贬损,还是人心不古,都不喜欢读书了?
还有,陶渊明艰难得安心,因为他“心远”,刘伯温心远不远?如果口上说远,心里不远,那他即使选好了地方,盖好了茅屋,有牛有田,也耐不得寂寞,过得很难受。读多了古人的诗文,就知道说大话的比说实话的多。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