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逐渐扬起的“土”

(2024-05-16 19:21:56)
标签:

杂谈


 路过土菜馆,见几位先生女士正在大嚼。我也曾在这里就餐,见识了这大西北的土菜馆,其实也并不土。当得起“土”的,应当是当地的食材,当地的烹调,做出来当地的土味儿。可这里多的是鱼虾王八,饕餮如我者,来这里大多是想开一次洋荤。

土的反面是洋,洋与土,在我们这里的人心目中有个大致的界线:外来的是洋,当地的是土。“洋”的语源,大概是洋鬼子,开着大船掂着洋炮来的那一群,海洋上来的,似乎代表着先进,文明,强大和野蛮。传到我们这里,就变了味,只要是外地人,尤其是城里人,就都以“洋”称呼。觉得自己不如人家,土得不敢见人。

好不自信!人家见过世面,我们这里也是世面;人家吃过好饭,我们的饭也很好吃;人家讲究文明,其实各地都有自己的讲究,那都是文明……怎么就不知道呢?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自信?至今还有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比别人低一头。

这几年不知不觉中,“土”站起来发言了,看土景象,吃土饭菜,买土特产,洋洋的人来看土土的景,土土的人一拍胸脯:俺们!骄傲压不住往外冒。搞点小名堂,弄几元洋人的钱花,似乎还不缺乏这胆子。

大约八几年,第一次去西安玩,见几个黑人几个白人,我们藏头藏尾地跟着看稀奇,并且知道那是真洋人,我们本地之外的国人与城里人都是假洋人。一些青年嗲几声港台的听不清,觉得很派:向别人看齐!这不是我编的,是那时候的风潮。羡慕潮过去了,崇洋似乎还有余波,不过是几个脑子有贵恙的先生女士的心理。潮流是土气升腾,成了气候。

上世纪九十年代了,我第一次喝咖啡,是在小我几岁的小朋友家里,那时他老婆穿高跟鞋,走路哒哒地响,很有范儿。给我冲一杯咖啡,我尝一口,控制不住表情,他哈哈笑,称我“老土”。老土是贬义词,他轻轻地贬了我一下,但我还是坚持:喝茶也会很有范儿,与喝咖啡并肩,也可以站得很直。

纯粹的老土已经不容易找,土布衣服,土菜粗粮饭,方言土语,风俗人情,节庆礼仪等等,即使打出招牌,不过是羊头。这没有什么不好,土生不土长,土洋结合,洋为中用,也还真是一条好路,走稳当了,会有另一番天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