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娲故事:大地是母亲

(2024-05-12 13:39:11)
标签:

杂谈


       母性崇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土地崇拜。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中原大地以及华北平原的泥土孕育了“华”的民族。因此对泥土、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激崇拜之情。在远古神话之中,女娲捏土造人,尽管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蒙昧时期的想象,但女娲单选黄土做造人的材料,绝对不是偶然的,它表明着中华文明发源于黄土以及黄河的基本事实。

       人们第一次像感恩母亲一样感恩土地,这在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对泥土的感恩之情,用母亲拿泥土创造人类来进行形象的描述,这是最真诚最朴素的表达方式,人们索性把自己也变成泥土,人与泥土真的就血肉不分、一脉相连了。天地间最高贵的是人类,而遍地都有、最普通不过的就数泥土,而恰恰是最普通最不值钱的泥土,却转化成了最高贵的生物——人类,因此泥土具有最朴素最高贵的品质,这品质就是生生不息,就是从不间断地奉献,却不会索要任何回报。它是万物的根源,也是人类的根之所在。   

为了泥土,多少人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鲧为治理水患,冒险不待帝命而窃了天帝的息壤,就被殛死于羽山。炎帝的子孙在帝族被灭之后,仍然于流放地覆土造田,改良土壤,使土地丰产。历史进入到近代,贫瘠土地上本来安土重迁的儿女被迫背井离乡下南洋去海外,随身带一把土,有的还是从井里挖出来的,称之为“乡井土”,到了异乡,乡井土就一直留存于身边,思乡了就看一看。为什么?土地是我们的根。中华民族是最为朴素的民族,他们的朴素表现在把自己视为泥土,缘土而生,喻大地为母亲,生生世世与土地为伴。由此我联想到了黄河、黄河浑浊的身躯,想到广袤贫瘠的大地、大地上蚂蚁一般、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又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这是一个泥土一样朴素、又泥土一样生生不息的民族。他们的苦难承受力同 样与泥土一样,是独一无二的,是世界各民族中,最沉默寡言又潜力无穷的、绝无仅有的民族。

       土地崇拜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宗教。我们都知道“社稷”一词,“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说文解字》:“社,地主也,从示土。”从根本上讲,社应该就是土,“示”字旁表示祭祀,三脚桌上放着受祭的土。祭祀土地神或者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就叫“社”。甲骨文中的“土”字是这样的:下面一横,上面立一个菱形,菱形周围有几个点,何新先生认为,这是后土乳房的象征物,亦即地乳。社,是先民建在露天的一个方坛,“地乳”就是方坛上隆起的土堆,象征后土的乳房。母亲以乳房喂养孩子,大地以“地乳”养育万物。人类在认识了这一点之后,必然对养育自己的土地产生感恩之情。

      《礼记·郊特牲》中说:“社,祭土而主阴气也。”《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江淮间谓母为社。”社坛是祭土的神坛,而母亲就是社,这样看来,“社”是一个宗教寻根的场所,社所祭的是土地,也是母亲。社的具体情形,《礼记》中说:二十五家为社,也就是二十五家有一个祭祀的场所,周围“各树其所宜之木”,这“木”,叫“社木”,也就是传说中非常神秘的扶桑,古书上也叫“桑林”。社坛上有石柱或者木柱,还有土堆。《说文解字》“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像地之中物出形也”。也就是说,“土”表示植物从土中长出来。这无声无息、却永远养活人的泥土,就是我们的神,就如母亲是我们的神一样。中华的宗教,最早的大概就是母性崇拜与土地崇拜。

        《山海经》中,山经的每一列山叙述完之后,都列举各山的山神与祭祀的方法。而祭品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糈(xu,一声,粮食)、稻米、稌(tu,一声,稻米)米,稷米,黍等粮食,这说明人们把土地上出产的最珍贵的粮食贡献给山神,一方面呈现大地的出产,感谢大地赐予食物的厚恩,另一方面是与山神共享这土地上出产的美味。直至现在,广大乡村很多地方仍然有山神庙,里面供奉的是山神与土地神。人们忘不掉养育自己的土地,也忘不了一代接一代艰辛创业的祖先。

       中华文化中,有一门学问叫“风水学”,它是专门研究地形地脉的,不论活人的住宅,还是死人的墓穴,务必与地形地脉相一致,藏风,温暖,有水环绕。这当然是利用地形地脉来建造适合生存的居所,但也表现了与大地和睦相处的思想。活着时与大地相依而共存,死后入土为安,也要与地形地脉相一致。从泥土中来,在泥土的护养中生活,死后再回到泥土,化为泥土,这一点与西方文化有着根本的区别,他们的归宿在上帝那里。

       许多地方的民俗中,有“土旺”一说,以为大地是有灵性的,泥土也有脾气,每年总有一段或者几段时间容易发脾气,如果在宅基或者坟地里“动土”,即挖掘修造之类,土地就会发火,人就会有灾。所以,一旦进入“土旺”期,土活就不能做。祖先的祭日,如在坟地举行祭祀仪式,第一件事就是祭祀土地神。燃放炮仗告知,跪地叩头敬拜,燃香,点烛,化纸钱,奠浆,再叩头礼敬,完成了祭祀土地神,然后才能祭祖。这些民俗,毫无疑问都表现着对土地的敬畏。

       天安门西侧的“孙中山纪念馆”里有“社稷坛”,那方坛上的五色土,我第一次走到跟前时,忽然有一种亲切、肃穆的感觉。原来我们崇拜土地的地方,就在这里!祖先对土地的所有认识与情感,都凝聚在这个方坛上。土地是我们生命的根,而这小小的方坛,却是我们土地观念的浓缩。与大地相比,它太小了,可它是大地的模型,是大地的化身。我们的生命依靠在土地上才觉得踏实,我们的感恩之情与表达仪式,只有在这小小的神坛前,才是真实的,贴紧的。

       看过了地坛,天坛,再看看社稷坛,看那五色土,我忽然明白了:天覆地载,天赐阳光雨露,地生五谷瓜果,所有的营养,都是这五色土中长出来的,奉献五谷的泥土,我们的祖先把它看作是神,像宗教一样,看得那么神圣。泥土,土地,母亲,地坛,社稷坛,这一切,给人太多的联想与感慨。

       女娲故事,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远古的荒诞故事,而且还是对我们情感,宗教,文化源头的形象描述。我们的许多观念、意识,其中最根本的,大约就是从对母亲、对土地的崇拜中生发出来的。它透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说母亲是人祖,它还告诉我们一段非常漫长的历史。人类曾有一个母系氏族时期,那时候,母亲是社会的核心,是社会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是母亲带领大家在极度的艰难中苦苦挣扎,使人类走过了漫漫长夜,并创造出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智慧之光。如果说盘古故事承载着“天行健”的宇宙运行规律,那么女娲故事就承载着“地势坤”的世界运行规律,中华文化的健与顺、刚与柔,就像那个太极图,组成了中华文明完整的体系图式。母亲创造人类,大地滋生万物,凡是能化育万物的母性事物,都具有母亲的坚韧,温柔与博大。女娲死了,母亲也会死去,而留下的子孙却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留下的思想、感情的光芒,永远照耀着人世,温暖着人世,引领着人世。

       请为母亲祝福!请为土地祝福!请为我们祝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