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二·吃年
(2024-02-20 15:29:46)
备年非常慎重,有似于备春耕。最重要的是吃的东西,估计有多少人来,吃一顿饭的消耗量大概不多,但品种要多一点,过年待客的餐桌上,不能太寒碜。于是板着指头算计,敲着脑袋思想,在超市、市场里瞄探,要什么,缺什么,新发现了什么,统统往回拎。到年底了,最底是大年三十,买的齐了,半成品加工得差不多了,人也累得屁滚尿流,得好好放松一下。
放松的第一步是年夜饭,包几个饺子,几个小菜,清清爽爽地吃一点,五分饱,喝点,微微感觉即可。第二步便是看春晚。瓜子糖果摆上茶几,酒瓶酒杯猪耳朵花生米摆上,茶壶茶杯摆上,边看边吃喝。肚子是留出来的,其实除了喝水,别的都是摆设。过年了,要丰盛,吃不多,没有不行。春晚要看的,茶几上的花样也是要看的。斜躺着,侧卧着,端坐着,不管什么姿势,休息,放松,这才是最重要的。
春晚看而不看,只要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就好。多时候说闲话打盹喝水。一点多春晚完了,睡觉,养精蓄锐,准备明天开始,大吃年货。
过年三吃,这是年年的惯例。
第一吃,自己吃年,品尝年味。自己吃,少做点,吃完最好。其实只要做一点就吃不完,问题在哪里?在每顿必肉菜,二杆子脾气上来,还有喝几杯酒,老人消化功能下降,到下一顿时,上一顿吃的还没消化完。饭菜上来了,吃不吃?做饭那么辛苦,不吃对不住人;于是吃一些,攒到胃袋里,成了负担——年味,就这样?
第二吃,亲戚们来,我是准备好好招待的。我们的传统风俗,客来必吃饭。初二有来,初三有来,断断续续大概十五过了才会消停。可令人失望,来的多是晚辈,平时很少走动,年节来拜年,叔啊伯啊爷啊地叫,“饭馆已定好,咱们外面去吃”。什么事儿!我准备的都不吃了?不好推脱,只好跟了去,被推到尊位。那菜不如家里的可口,又不能不吃,晚辈的这一份心意必须领了,带来的一大堆东西还得收下,临走时想送一点我们的,礼尚往来,必须的,而且带走一点,减轻一些负担。可人家不要:“怎么能要长辈的东西呢?”
第三吃,同事朋友来,招待他们的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不是怕招待不好,而是怕看着寒酸。今天几个,另一天又几个。来了好,宴席伺候,平时不见,借这机会好好聚聚,聊聊天。可人家不吃:“上正上月的,各家都要走走,来看看您老,敬杯酒,心意有了,您老能谅解的。”原来人家没准备吃饭,下酒菜也轻描淡写,而且没有空手来,不是牛奶就是水果,还有土特产,送什么回敬呢?照例:不要!算了吧,何必要死要活地拼命。
人走了,东西堆到一起,哪儿搁?要说家里的年味,人情还是有的,有客人来拜年,高兴!但看那东西,什么时候才能消耗完?让人头疼。
年味是什么?求个快乐,收一堆情义;积许多麻烦,就是富得让人烦恼。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