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
(2024-02-08 16:15:15)
狂人有言:“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我目之为确论。又有教育者说:凡事须问个“为什么”。能问为什么的人,大概也有一点“研究”,理解了一点点。以无知为有知,是应该非议的,可谁没有那样的时候?即使这样,也还是应该为什么为什么地问,也还得研究。
我想起了一件掌故:“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也能为人民。”这一顿叫嚣,曾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一时被认为是确论,且言之者被目之为英雄。看这四句话,第一句可看作是不变的真理,“我”都自认了还有假么?第二句“何必”有点活泛,但若限于“我”,也不失为一种自信。第三句有关学不学外文,“我”不学自然可以,谁都有这个自由。如果以“我”为标尺衡量所有的学子,未免太过。“我”学不学是“我”的自由,而“你”“他”以及“们”想学呢?允许不允许就是大问题。第四句一个“能”很将就,把自己为人民的标准降低,满足于能帮人搬砖推车车,以为“天下之美尽在我”,那就太不知汪洋大海了。
遇到有人需要帮助搬几块砖,不妨搬搬;但需要搞要月球车登月,宇宙车去探访太空,或者需要与洋人交往,卖出我们的大火车,不懂ABC试试?那时候有反动学术权威,凡有智识者均在挞伐消灭之列。所以“也能”后面的“为”,实际应该就是“害”。
那场灾难,突出地表现了无知的可怕。其实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无知为有知,自愚而愚人,搅乱天下。陨石落到东北,因为最先是农民看见的,就觉得农民的天文知识超过天文学者,于是学者被放到被告席上。用讲马尾巴的功能嘲笑学者腐朽可笑,现在想来实在非常可笑:世界竟然能够那么热闹,将无知誉之为正道。
前车之鉴,后者之师。研究研究,为什么会那样?——我是不是嘴有点长?是不是有点饭吃饱了撑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