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津沽汉唐
津沽汉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3,138
  • 关注人气:3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苏轼笔下的秋天,写尽世间冷暖,悟透人生百般况味

(2024-09-24 10:37:25)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生、为人、处事、佛教和文化
           一念秋长,一年秋短,人生四季,最美秋天。
          无数文人墨客,都曾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咏秋诗篇。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的笔下,秋天尽显凄清寂寥之态。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的眼中,秋天倾诉着无数人内
  心的痛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笔下的秋天,清新而宁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则彰显出一种激昂奋进、积极向
  上的生活姿态。
        苏轼笔下的秋天,有悲有喜有旷达,七首秋日诗词,细细品味其中的恢弘与深邃。
[转载]苏轼笔下的秋天,写尽世间冷暖,悟透人生百般况味
        1、《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宋.苏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梧桐,在中国古典文字中,常被视为凄清、哀愁的象征;三更雨,在夜深人静之
  时,雨声愈发显得凄凉。
        这雨,不仅敲打着梧桐叶,也将作者从梦境中惊醒。梦醒时分,却发现在梦中与
  亲人重逢的美好情景,已无处可寻。
        躺在冰凉的竹席上,感受到夜的微凉,秋天已然来临。此时,更是听到蟋蟀不停
  地鸣叫声,似乎在催促着织女抓紧纺布。
        梦中来时的路,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似乎仍然在江边的亭子里开杯畅饮,谈笑风
  生。宴席之上必定有询问你的人,那是为了倾诉离别之后,思念与孤独的心绪。
        1094年八月,苏轼被贬谪惠州,途经江西虔州,夜宿造口。夜半时分,苏轼被雨
  惊醒,写下此词,向弟弟诉说内心的孤寂、凄凉、愁苦,以及兄弟二人的深厚情意。
        词中化用温庭筠的“梧桐叶,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
  到明,”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
[转载]苏轼笔下的秋天,写尽世间冷暖,悟透人生百般况味
        2、《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宋.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
               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
               梦断魂消,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昨夜,凉爽的秋风好似从千里之外席卷而来。夜空明月高悬,将清冷的月光洒满
  房间,更添几分寒意,仿佛连衣袖都被清冷所浸透。
        在这孤寂的夜晚,作者抱着被子,愁绪满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而那滴滴答答
  的更漏之声,悠长而沉闷,愈发令人感到长夜漫漫。
         作者漂泊异乡,羁旅在外,归期未定,只能在旅舍中长久徘徊,心中充满无奈与
  惆怅。每逢梦醒时刻,顿感凄绝伤神,泪水悄然滑落,沾湿了枕头。
         自己的衣带渐渐宽松,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只是因为收到了亲人的书信,又
  平添了许多憔悴之态。
        这首词,字字句句皆含情,借由秋夜,秋风、秋月、秋冷、秋思等意象,渲染出
词人的秋“愁”,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动容。
[转载]苏轼笔下的秋天,写尽世间冷暖,悟透人生百般况味
        3、《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人生在世,虚幻无常,世间万事就像一场浩大的梦境;春去秋来,短短的人生,
  又能经历几番秋凉。
        夜晚时分,晚风吹功树叶发出的声音,在回廊中回荡;凝视镜子中的自己,两
  鬓已长满了白发。
        酒并非上乘之酒,却经常因宾客少而发愁,月光澄澈皎洁,本是赏月的良辰,却
  总是被云层遮挡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与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心中满是凄
  凉,目光不由主地望向北方。
        同样的中秋,别样的感受。1076年的中秋,苏轼在密州写就中秋千古绝唱:“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第二年,皓月当空的清秋之夜,诗人感慨万千,字里行间
  流露着对人生、世事的感悟与感慨,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转载]苏轼笔下的秋天,写尽世间冷暖,悟透人生百般况味
        4、《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宋.苏轼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
                     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月明千里照平沙。

        公元1059年十一月,苏轼自故乡眉山乘船返回汴京,途经荆州之际,目睹长江两
  岸深秋时节的景色,触景生情,遂作此词。全词即景生情,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苍翠的山色纵横扩展,浸染着傍晚时分的五彩霞光,湘江风平浪静,倒映着蓝天
  白云,湘江两岸的菊花悄然绽放,一抹清丽点缀着秋日的江畔。
        放眼远望,几户人家散落在树林间,显得清寂而宁静,间或还能听到几声乌鸦的
  啼叫。
        在梦中,曾无数次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踏遍家乡的条条小路,但酒醒后向南望
  去,才发现已与家乡相隔万水千山。
        皓月当空,月光如水般流淌,映照着绵延千里的沙原。
[转载]苏轼笔下的秋天,写尽世间冷暖,悟透人生百般况味
        5、《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宋.苏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遭到谢景温的诬告,他不屑自辩,力求外放。这首
  诗即写于苏轼赴杭途中,由颖入淮初见淮山之时。
        日夜兼程,向着浩瀚无垠的江海前行,沿途枫叶如火,芦花似雪,满目的秋色,
  激发起诗人满怀的逸致。
        淮河水面宽广辽阔,一眼望去,水天一色,一片苍茫。两岸的青山,随着船只的
  起伏而忽高忽低。
        出了颖口,进入淮水,远远地已经能够看到寿州的白石塔,此时船儿还未绕过黄
  茅冈。
        此刻,江面波平浪静,微风拂面,江面烟水朦胧不清,仿佛能够看到故人在烟雾
  中久久伫立,等待着作者的归来。
[转载]苏轼笔下的秋天,写尽世间冷暖,悟透人生百般况味
           6、《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
                        宋.苏轼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不高宴。
           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伴。
     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空花,指虚幻的繁荣和美丽。

        不必为秋日的萧瑟而心生悲凉,今年的我,身体健康,依然能参加高朋满座的重
  阳盛宴。无论是江边的村落还是近海地区,都要看成“空花”一样。
        遥想汉武帝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泛舟汾河,与群臣宴饮的欢乐景象。
        而今汉武帝的楼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逝,留给后人的唯有白云飘飞,以及年年
  不知疲倦的大雁飞渡。
        这首词格调高昂,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与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
  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处。
        苏轼身处逆境之时,未曾悲观颓丧;处于顺境之际,也不沾沾自喜。直面世事的
  更迭变换,他拥有了洒脱与豁达的心境。
        世界的优劣,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内心充满阳光的人,方可成为真正的智者。

                                                                    文图摘抄 一诗一世界 致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