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优雅女人的气质修炼法则(23)

(2024-05-11 09:47:43)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生、为人、处事、佛教和文化
[转载]优雅女人的气质修炼法则(23)
孙俪

        魅力的双唇,在于发出亲切优雅的声音
        优雅的谈吐,是释放女人高雅脱俗内在精神气质和修养的气孔,使女人的魅力得以完全释放,是一种能量,是一种吸引力。
        有一次坐飞机,正好坐在紧急出口旁边,才坐稳,走来一位空姐连珠炮似的用很快的语速说明这个位置是如何重要,若非紧急情况一定不得乱动把手按钮之类的。其实不必提醒旅客当然也明白个中利害。临了,空姐竟然问了一句:“你听清楚了吗?”其实,对她之前的一切表达我都没意见,唯独这结尾的一句问话竟让人心里不怎么舒服,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之后想了想,觉得她应该这么问:“我说明白了吗?”这样就不会显得那么生硬。尽管她有着二十几岁的妙龄、精致的五官、高挑的身材,化着精致的妆容,可我觉得她奇丑无比,只是一个不养眼又不养心的花瓶。
        还有一次也是坐飞机,因为路途遥远,戴了随身的MP3听音乐,以致忽略了机上的广播。过了一会儿,一位空姐走到我面前,微笑着用手指了指耳朵,正开口和我说话。我摘下耳机的同时听到她说:“耳机可以摘下来了,好吗?”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强硬命令“请关闭电子设备”!这一次,轮到我感到惭愧了。尽管她年龄有点老,身材微胖,皮肤也不怎么光滑,可是她有友善的眼神和动听的语言,我觉得她很美很美。
        优雅的声音,善意的言辞,达到了“不见其人,只闻其声”就能产生好感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女人优雅的声音、高雅的谈吐呢?以下建议可以借鉴:
        温婉柔美
        古人说:有理不在声高。温柔的声音,娓娓动听,如高山流水的音乐,美妙绝伦;如林中清脆的鸟声,悦耳动听;如飘溢流香的酒,沁人心脾。温柔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丽动听的音乐,令人陶醉。
        文雅得体
        优雅得体的言谈要注意说话的语速、语气、语调,说话的内容要注意场合,切忌在公众场合高谈阔论、手舞足蹈。女人讲话可以适当地使用肢体语言,但是过多的动作就会适得其反。
        温情感性
        有感情的声音如一缕阳光,感动人们的情怀;饱含温情的声音,如一缕春风,温暖人们的胸怀。发挥女人与生俱来的柔情似水的天性,去制造声音抑扬顿挫、欲言又止的磁场,在磁场里,女人的感性将成为一个被关注的焦点,产生强大的磁力。
        幽默风趣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富有幽默感的语言都能使他或她备受欢迎。男人的幽默感可以夸张诙谐;女人的幽默感则是俏皮风趣,如跳跃的音符,俏皮活泼。做一个风趣的女人远远比做一个木讷、古板的女人来得开心。
        谦虚礼让
        女人言谈举止落落大方,讲话文明,能耐心倾听他人讲话,不随意打断,不随便接话。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能干又谦虚的女人体现她有良好的修养,有修养的女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娇语滴滴
        女人不宜太强悍,假如遇到难办的事情,发挥女人柔弱的一面,偶尔耍耍孩子脾气,适度地撒娇,请有英雄气概的男人帮助,既能让“英雄”展现风采,又能使你的困难得到解决,一举两得。适当的时机,适度的撒娇,犹如菜中的调味剂,令菜更加可口美味。
        高雅情趣
        高雅是一种艺术,女人的声音不一定好听,但一定要艺术,有些女人沙哑的声音也能制造出磁场来。谈吐得体是女人优雅风度、气质的表现。女人的谈吐除了讲话的内容外,讲话的姿态、表情、语速、声调等都体现一种艺术。优雅女人知道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话不说。说话像泼妇骂街、唠唠叨叨、道人闲话、说三道四、粗俗不堪的女人只会令人厌倦。
        伶俐敏捷
        女人说话一般不宜咄咄逼人,不与他人唇枪舌剑,但是并不意味着女人就应该忍气吞声,没有反驳与辩解的权利。女人应发挥才思敏捷的本事,说话有条不紊,有胆有识、应答如流,这样到哪里都受欢迎。

        问候和寒暄不可省略
        问候和寒暄是人与人见面之初的直接接触,是第一印象形成的时机。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以便给家人、同事、客户、朋友或者陌生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但是问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无论你是去拜访客户,还是与友人会面,只有得体恰当的问候,才能展现女性个人魅力,传达给对方友好的信息。
        问候的顺序
        在礼仪规则中,问候的顺序一般是地位低者、年纪轻者、后进入者先开口问候大家。也就是说,在工作场合,地位低的人要先问候地位高的人,这倒不是巴结或是溜须拍马,而是一种起码的礼貌;如果与客户见面也应主动招呼客户,对他表达一种尊重;若是同事之间,那么年纪轻的要先问候年长者;如果是集体会面,后进入的人要先问候已到达的人,然后大家再回应问候。
        问候的注意事项
        问候和寒暄时仅有热情还不够,若想获得理想的效果,还得注意下面这些要求,这样才更符合礼仪规范,并且让被问候的人感到亲切舒服。
        (1)主动问候对方。一般来说,主动问候会给对方温暖的感受,也会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占据主动的位置。也许曾经有过小小误会的朋友碰面,率先开口问候一下,就能够冰释前嫌了。而且先问候别人并不表示你的地位低,即便领导先问候员工也未尝不可,这正是鼓励员工的一个好方式,平易近人的领导显然更受人爱戴。表达对员工的认可、信赖和奖励的方式有许多种,真诚主动的问候即是其一。
        (2)问候时声音要响亮。碰面后,对方的心态不可预知,但一声响亮的问候,也许就能将气氛和心情调动起来。如果声音过小,对方尽管听到你说话了,但又没听清楚,他就会追问一声“你说什么”,原本诚恳的问候倒变成了一种解释,就很尴尬了。而且对方若没听清楚,只看见你的嘴在嘟哝,也许还会误认为你在说什么不好听的话。因此,问候的声音要响亮明确,将发自内心的热忱传达给对方,才能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
        (3)问候时最好配合肢体语言。问候的时候要注视对方的眼睛,明确而又坦诚地表达对对方的欢迎,同时这也是一种尊重。微笑、点头致意,这样的问候才能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生硬而单纯的嘴唇表达,有时就是一场蹩脚的演出,反而会给对方造成不受尊重、被敷衍的感觉,因此不要让问候流于程序、流于形式。
        (4)问候应当简洁明了。问候与寒暄应当化繁为简,毕竟它只是见面最初的一个小礼节,无须过分渲染,更不要为了表示亲切或内心的重视而啰啰唆唆。问候不要过于程式化,像背诵课文似的,否则就显得做作而且虚伪了。
        把握不同寒暄类型
        (1)问候型。问候型寒暄的用语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表现礼貌的问候语。如“您好”“早上好”之类。交谈者可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对象进行不同的问候。比如,从年龄上考虑,对少年儿童要问:“几岁了?”或者问:“上几年级了?”对成年人问:“最近工作忙吗?”从职业考虑,对老师可以问:“今天有课吗?”对朋友、邻居、同事的问候就更为丰富了,如果用得好能拉近关系,增进友谊,让大家都认为你是个亲切的女性。
        表现思念之情的问候语。如“好久不见,你近来怎样”等。
        表现对对方关心的问候语。如“最近身体好吗?”“来这里多长时间啦,还住得惯吗?”
        表现友好态度的问候语。如“生意好吗?”、“最近在忙什么呢?”等这些貌似提问的话语,并不表明真想知道对方的起居住行,往往只表达说话人的友好态度,听话人则把它当成交谈的起始语予以回答,或把它当作招呼语不必详细作答,这是一种交际手段。
        (2)言他型。比如和对方打招呼的时候说“今天天气真好”这类话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寒暄方式。特别是陌生人之间见面,一时难以找到话题,就会说类似于“东北现在很冷吧”之类的话,可以打破尴尬的局面。言他型寒暄是初次见面较好的寒暄形式。
        (3)触景生情型。这是针对具体的交谈场景临时产生的问候语。比如对方刚做完什么事,正在做什么事以及将做什么事,都可以作为寒暄的话题。如早晨在家门或路上问:“早晨好,上班吗?”在食堂里问:“吃过了吗?”这种寒暄,随口而来,自然得体。
        (4)夸赞型。心理学家根据人的天性曾做过如下论断:能够使人们在平和的精神状态中度过幸福人生的最简单的法则,就是给人以赞美。作为一名社会成员,需要别人的肯定和承认,需要别人的诚意和赞美。比如,你的同事新穿一件连衣裙,你可以用赞美的语言说:“小李,你穿上这件连衣裙更加漂亮了!”
        (5)攀认型。俗话说:山不转水转。在人际交往中,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有着这样那样的“亲友”关系,如“同乡”“同事”、“同学”,甚至远亲等沾亲带故的关系。在初次见面时,寒暄攀认某种关系,一见如故,立即转化为建立交往、发展友谊的契机。比如“噢,您是北大毕业的,说起来咱们还是校友呢!”这些事例,说明在交际过程中,要善于寻找契机,发掘双方的共同点,从感情上靠拢对方,是十分重要的。
        (6)敬慕型。这是对初次见面者尊重、仰慕、热情有礼的表现,如“久仰大名!”“早就听说过您!”

        (本书作者:苏瑾、紫檀、马丽、孔勉)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