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一片最美的树叶
一位老和尚为了选拔理想的传人而想了一道“考题”。
老和尚对两个最得意的门徒说:“你们出去各自给我捡一片你们最满意的树叶回来。”两个门徒领命而去。
时间不久,胖门徒回来了,递给师父一片并不漂亮的树叶,对师父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漂亮,也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树叶。”
瘦门徒在外面转了半天,最终却空手而归,他对师父说:“我见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因而没有一片是我最满意的。”
那么这道题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胖门徒成了老和尚的传人,因为他懂得世上本无完美之事的道理。
“捡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话是如此说,但完美却是相对而言。
尽可能将事做完美,“不完美”也不要抱怨、难过,因为,世界上的“完美”、“不完美”都是相对的。
放弃不是失去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可以活70多岁。但是,当老鹰活到40多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它开始变得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张不开嘴;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飞翔也十分吃力。
这时候,老鹰会经历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它会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去飞翔。它用喙击打岩石,直到盖住的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再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的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再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
5个月以后,老鹰得以再生,重新鹰击长空,潇潇洒洒度过后面30年的岁月!
正确的放弃不是逃避、不是懦弱,而是理智的选择。
打蛇
有一个小和尚去挑水,回来的路上被蛇咬了一口。回寺院处理好伤口之后,小和尚找到一根长长的竹竿,招呼师兄弟准备去打蛇。
师傅见状,过来询问。小和尚把事情原委跟师傅讲了,师傅问事发地点在哪里,小和尚说在寺院北面的草地。
师傅问道:“你的伤口还疼吗?”
小和尚说不疼了。
“既然不疼了,为什么还要去打蛇?”师傅说。
“因为我恨它!”小和尚咬牙切齿地说。
师傅说:“蛇咬了你,你就恨它,打它,那它不更恨你,更想咬你吗?你们双方因恨结怨何时了呢?你是人,放下心头的仇恨吧。”
小和尚一脸的不服气:“我是人,但我不是圣人,我做不到心中无恨。”
师傅微微笑道:“圣人不是没有仇恨,而是善于化解仇恨。”
小和尚辩解说:“难道说我把被蛇咬当作被树上果子打中脑袋,或者半路被雨浇一样吗?再说我不打它,我就成了圣人?如此说来,做圣人也太容易了吧!”
师傅摇摇头:“圣人不仅是懂得化解自己的仇恨,更懂得善于化解对方的仇恨。”
小和尚呆呆地望着师傅。
师傅说:“世人对待仇恨有三种做法。第一种是记仇,仇恨就像在心里种了一棵小树,越长越大,自己总是生活在恨意带来的疼痛中;第二种是尽快忘掉仇恨,还自己平和与快乐,等于在心里种上花,时时闻花香之气;第三种是主动与仇人和解,解开对方的心结,等于是摘下花朵赠给对方。如果能做到第三种,就离圣人的境界不远了。”
小和尚点点头。
不久,寺院北面草地上出现了一条窄窄的石板路,那是小和尚和师兄弟们修建的,之后再也没有发生过蛇伤人的事件了。
世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退。
是这样的吗
日苯著名禅师白隐,为人品行端正,禅风高尚,受到众人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次,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突然发生在他的身上。
原来在他修行的寺庙旁边有一家人,这家人开了一家水果店,夫妇俩起早贪黑,勤俭持家,生意红火,夫妻俩有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儿。女儿已到成人,却仍待字闺中,这成了夫妻俩的一块心病。
一天,夫妻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悄悄地大了起来,这令他们非常震惊:女儿还未出嫁,怎么做出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父母恼怒,追问女儿是谁竟敢如此大胆,害得他们无法见人。女儿起初不肯招认是谁,在父母的再三逼问下,才终于吞吞吐吐说出是白隐禅师所为。
夫妻俩根本不相信白隐禅师会做如此之事,但女儿一再坚持,最后也没有得到其他线索,于是只好去找白隐禅师理论。他们怒气冲冲地来到白隐禅师之处,说清原委,只等大师答话。没想到白隐禅师却不置可否,只是若无其事地问道:“是这样的吗?”夫妻二人没有其他办法,心想,反正事已至此,干脆等孩子生下来后,送给白隐算了。
几个月后,孩子一出生就被送到了白隐禅师这里。此时白隐禅师早已名誉扫地,横遭白眼,但他不以为然,他接过孩子,送走夫妻俩,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对待周围人们的冷嘲热讽,他泰然处之,仿佛孩子就是他的。这些事情那位未婚妈妈都看在了眼里。
一年之后,未婚妈妈终于不忍再隐瞒下去了,她向父母坦白:孩子的生父是在鱼市卖鱼的与她青梅竹马的一位男青年。可怜白隐禅师忍辱负重,背了一年的“黑锅”。
未婚妈妈的父母惭愧不已,赶忙去找白隐禅师登门道歉,要求领回孩子。白隐禅师仍是平静如水,泰然自若,听完事情原委,仍是说了一句:“是这样的吗?”然后将孩子交给这对夫妇。
宽容精神是一切好品德中最伟大的品德。对待他人,争辩、反击等方式均不可取,唯有冷静、包容、忍耐、谅解才是最重要的。
搭船渡河
唐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既是有名的禅师,也是当朝国师。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离岸,这时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大将军也要过河。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开行,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回吧。”船夫也大声回答他:“请等下一回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大叫着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夫看到的是一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父开口求情,于是把船开了回来,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船以后就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走开点,快把座位让给我!难道你没看见本大爷上船了吗?”没想到这一鞭子下来正好打在梦窗禅师头上,鲜血顺着他的脸颊流了下来。禅师一言不发地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这位蛮横的将军。
这一切船上的人都看在了眼里,心里既害怕将军的蛮横,又为禅师的遭遇感到不平,纷纷窃窃私语:有什么了不起,是禅师请求船夫回去载他,他还抢禅师的位子并且打了人家……
将军从大家的议论中,似乎明白了什么。他非常惭愧,但身为将军却拉不下脸面,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
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河边,用水洗净了脸上的血污。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梦窗禅师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不计前嫌、化敌为友,是处理怨恨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有一首诗:“忍字心上一把刀,遇事不忍祸必招,如能忍住心中气,过后方知忍字高。”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一位老人,有一天晚上散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巧碰上小偷在屋里翻东西,他怕惊动小偷,便一直站在门口等候……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正要离开时,遇见了老人,正感到惊慌失措的时候,老人却说:“你我互不相识,你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走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还说:“夜里凉,你穿上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老人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走了。
老人看着小偷的背影,感叹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盏灯照耀你走的路!”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照耀着茅屋,老人推开门,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老人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给了他一盏照亮了心扉的灯……”
在人的修养品德中,宽容是最不容忽视的。宽容的人,大多是有节操重道义的人,他们常以一颗平常心对人对己,他们的客人雅量就像宰相肚里能行船、将军额上可跑马一般。
宽容是世界上最具神奇的力量
从前,有一位老人,生了三个儿子,一天他想看看三个儿子处事能力,便对三个儿子说:“你们三人出门去玩吧,三个月回来,把旅途中最得意的一件事告诉我,我要看看你们哪一个人做的事最让人敬佩。”
三个儿子听完后,就动身出发了。
三个月到了,三个儿子都先后回来了,老人就问他们旅途中所做的最得意的事。
大儿子说:“路上,有个人把一袋珠宝交给我替他暂时保管,他并不知道袋中有多少颗宝石,假如我拿几颗,他也不知道。等到后来他向我要时,我原封不动地交还了他。”
老人听了之后说:“这是你应该做的事,若是你暗中拿他几颗,你想你会是什么样的人,这和偷盗有啥区别。”大儿子听了,觉得父亲的话有道理,便坐到了一旁。
二儿子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小孩落入水里,便救他起来,他的家人要送我厚礼,我没有接受。”
老人说:“这也是你应该做的事,如果你见死不救,你觉得是做人的起码要求吗?”二儿子听了,觉得父亲的话有道理,也坐到了一旁。
三儿子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人倒在危险的山路上,一个翻身就可能摔死。我走上前一看,他竟然是我几年前恨之入骨的仇敌,他好像是病了晕倒在地,这个人过去一直与我为敌,我几次想报复他,都没有机会,这回我要弄死他,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我想了想,觉得虽然他曾与我为仇,但我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提醒我,人与人相处,有友情,也有竞争;有朋友,也有“对手”存在,他让我在生活中快速认识社会,认识各种人,增长知识,增长见识,积累经历,迅速成长。当然现在我也不觉得他有多‘可恨’,尽管他曾那样对我。我认为他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他的生命和我一样,都应受到尊重,于是我看护着他,直到他醒来,并且送他回家。”
老人听第三个儿子说完,十分赞赏地说道:“你的两个哥哥做的也是符合良心的事,不过你做的是以德报怨的事,这太难得了。”
(转载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