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不生气大全集(3)|若谷

(2024-03-25 21:39:59)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生、为人、处事、佛教和文化
[转载]不生气大全集(3)|若谷

        怒气会恶性传染
        动辄发怒是放纵和缺乏教养的表现,而且一旦“愤怒”与“愚蠢”携手并进,“后悔”就会接踵而来。所以,血气沸腾之际,大脑不太清醒,言行容易过分,于人于己都不利。
        有一位经理,一大早起床,发现上班快要迟到了,便急急忙忙地开着车往公司赶。
        一路上,为了赶时间,这位经理连闯了几个红灯,最终在一个路口被警察拦了下来,给他开了罚单。这样一来,上班迟到已是必然。到了办公室之后,这位经理犹如吃了火药一般,看到桌上放着几封前一天下班前便已交代秘书寄出的信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把秘书叫了进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阵痛骂。
        秘书被骂得莫名其妙,拿着未寄出的信件,走到总机小姐的座位,同样是一阵狠批。秘书责怪总机小姐,前一天没有提醒她寄信。
        总机小姐被骂得心情恶劣之至,便找来公司内职位最低的清洁工,借题发挥,对清洁工的工作,没头没脑地也是一连串声色俱厉的指责。
        清洁工底下,没有人可以再骂下去,她只得憋着一肚子闷气。
        下班回到家,清洁工见到读小学的儿子趴在地上看电视,衣服、书包、零食,丢得满地都是,刚好逮住机会,把儿子好好地教训了一顿。
        儿子电视也看不成了,愤愤地回到自己的卧房,见到家里那只大懒猫正盘踞在房门口,一时怒由心中起,狠狠地踢了一脚,把猫儿给踢得远远的。
        无故遭殃的猫儿,心中百思不解:“我这又是招谁惹谁了?”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尤其是坏情绪。按照上面这则事例中怒气蔓延的逻辑,再传递下去,最终会将全世界闹个鸡犬不宁。此话虽略显夸张,但不无道理。其实,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只要心平气和地面对别人的怒气,然后合理地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怒气就不会传播得这么广,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受怒气影响而情绪变坏。

        莫生气
        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过:“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会逐渐给你带来幸福。”人要获得某方面的成就,必须学会忍耐,从某种程度上说,忍耐是成就一项事业的必要条件,忍耐能让你在清净沉寂中体会生命的幸福。
        为人要学会忍耐,如果一点小事都不能容忍而发脾气,就只会坏事。只有下定决心耐住性子,才能做成事。只需忍耐,明天就一定会有阳光。一心忍耐,百炼钢也会化为绕指柔。
        性格急躁、粗心大意的人,难以办成大事;性情温和、内心安详的人,必然万事顺利。不善于掌握自己情绪的人,必定要被命运所捉弄。
        古时,有位妇人经常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上锁而去。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转而开始哀求,高僧仍不听。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受罪呢?”
        “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生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没有消,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生气。”
        “还知道不值得,可见心里还有衡量的标准,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口时,妇人问他:“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到地上。
        妇人看了一会儿,突然有所感悟,于是,她叩谢而去。
        “气”,便是一种需要上的失落。生气就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一种蠢行。既然如此,又何必生气呢?
        莫生气,因为生气伤身又伤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要学会控制,否则,有些过分的语言和行为会误事,更会伤人。稳定情绪,解脱自己,乃当务之急!
        贝多芬曾说过:几只苍蝇咬几口,绝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每一位优秀人物的身旁总会萦绕着各种纷扰,对它们保持沉默要比寻根究底明智得多。我们应当保持一种温和平静的心态,从容地面对那些纷扰。

        等等再说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诚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您的弟子吧!”
        宗臬说:“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说:“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奈,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
        “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开玩笑地也用偈语回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如何能出家?”
        如果这位将军不自省,永远都放不下,也很难步入佛门的境界。当我们容许别人来掌控自己的情绪时,本身就已经成了一个受害者。而当我们对发生的现况无能为力的时候,抱怨与愤怒便成了唯一释放的选择,由此将会造成对我们身心的伤害。

        不嫉妒,得救赎
        自己得不到就放不下心,心里好像有一股酸酸的味道,这便是嫉妒心。嫉妒别人其实是一种委实难受的滋味,虽然明白自己可能永远得不到对方的成果和美誉,但是嘴上不肯承认,还试图从对对方的藐视或者打击中获得平衡,这种酸酸的心理百害而无一利。
        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卓越才能的反感;是一种啃噬人的内心,让人欲罢不能的疾病;是一种与人有害、于己无益的消极情绪。
        不论你是高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都有可能被嫉妒这种病菌侵袭,且一旦沾染,就成为损害身体的毒。
        在远古时代,摩伽陀国有一位国王饲养了一群象。象群中,有一头象长得很特殊,全身白皙,毛柔细光滑。后来,国王将这头象交给一位驯象师照顾。这位驯象师不仅照顾它的生活起居,还很用心地教它。这头白象十分聪明、善解人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已建立了良好的默契。
        有一年,这个国家举行大庆典。国王打算骑白象去观礼,于是驯象师将白象清洗、装扮了一番,在它的背上披上一条白毯子后,交给国王。
        国王在一些官员的陪同下,骑着白象进城看庆典。由于这头白象实在太漂亮了,民众都围拢过来,一边赞叹、一边高喊着:“象王!象王!”这时,骑在象背上的国王,觉得所有的光彩都被这头白象抢走了,心里十分生气、嫉妒。他很快地绕了一圈,然后就不悦地返回王宫。
        一回王宫,他问驯象师:“这头白象,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艺?”驯象师问国王:“不知道国王您指的是哪方面?”国王说:“它能不能在悬崖边展现它的技艺呢?”驯象师说:“应该可以。”国王就说:“好。那明天就让它在波罗奈国和摩伽陀国相邻的悬崖上表演。”
        隔天,驯象师依约把白象带到那处悬崖。国王就说:“这头白象能以三只脚站立在悬崖边吗?”驯象师说:“这简单。”他骑上象背,对白象说:“来,用三只脚站立。”果然,白象立刻就缩起一只脚。国王又说:“它能两脚悬空,只用两脚站立吗?”“可以。”驯象师就叫它缩起两脚,白象很听话地照做了。国王接着又说:“它能不能三脚悬空,只用一脚站立?”
        驯象师一听,明白国王存心要置白象于死地,就对白象说:“你这次要小心一点,缩起三只脚,用一只脚站立。”白象也很谨慎地照做。围观的民众看了,热烈地为白象鼓掌、喝彩。国王愈想心里愈不平衡,就对驯象师说:“它能把后脚也缩起,全身飞过悬崖吗?”
        这时,驯象师悄悄地对白象说:“国王存心要你的命,我们在这里会很危险。你就腾空飞到对面的悬崖吧。”不可思议的是,这头白象竟然真的把后脚悬空飞起来,载着驯象师飞越悬崖,进入波罗奈国。
        波罗奈国的人民看到白象飞来,全城都欢呼起来。国王很高兴地问驯象师:“你从哪儿来?为何会骑着白象来到我的国家?”驯象师便将经过一一告诉国王。国王听完之后,叹道:“人的心胸为什么连一头象都容纳不下呢?”
        真正的王者绝不会容不得他人光芒的存在,就像自己是一颗钻石一样,周围的珍珠只会衬托它的雍容、高度,而不会削减它的魅力。
        嫉妒是一种危险的情绪,它源于人对卓越的渴望与心胸的狭窄。嫉妒可以使天才被流言、恶意和唾液编织而成的网绞杀,也可能令智者陷入个人与他人利益的冲撞中而寻不到出路。它不但损害着他人,也毁灭着自己。
        产生了嫉妒心理并不可怕,关键要看你能不能正视嫉妒,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动力。与其让嫉妒啃噬着自己的内心,不如升华这种嫉妒之情,把嫉妒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化消极为积极,做一个“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虚怀若谷、包容万千的人。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