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不生气大全集(5)|若谷

(2024-03-25 21:39:05)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生、为人、处事、佛教和文化
[转载]不生气大全集(5)|若谷

        没人捆绑你
        道信禅师还未悟道时,曾经向三祖僧璨禅师请教。
        道信虔诚地请教道:“我觉得人生太苦恼了,希望你给我指引一条解脱的道路。”
        三祖僧璨禅师反问道:“是谁在捆绑着你?”
        道信想了想,如实回答道:“没有人捆绑着我。”
        三祖僧璨禅师笑道:“既然没有人捆绑你,你就是自由的,就已经解脱了,你何必还要寻求解脱呢?”
        后来,石头希迁禅师在接引学人时,将这种活泼机智的禅机发挥到了极致。
        有一个学僧问希迁禅师:“怎么才能解脱呢?”
        希迁禅师反问道:“谁捆绑着你?”
        学僧又问:“怎么样才能求得一方净土呢?”
        希迁禅师接着反问道:“谁污染了你?”
        学僧继续追问道:“怎么样才能达到涅槃永生的境界呢?”
        希迁禅师继续反问道:“谁给了你生与死?谁告诉你生与死有区别?”
        学僧在希迁禅师的步步逼问之下,开始迷惑不解,继而恍然大悟。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让人伤心或烦恼的事,但是作为生活主角的我们,应该学会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不钻牛角尖儿,乐观地面对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心理自我调整”,一个善于调整自己心理的人,一定是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快乐的人。还有一则故事这么说:
        有位信徒问无德禅师说:“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呢?”
        禅师并未直接回答,他对信徒说:“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徒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
        信徒说:“城垣造完了。”
        禅师说:“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徒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徒说:“毫毛造完了。”
        禅师问:“当你造城垣时,是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徒回答道:“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问道:“当你造毫毛时,是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呢?”
        信徒回答道:“用全部的心去造。”
        接着,禅师就对信徒开示:“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能大能小啊!”
        其实人的心何止能大能小,痛苦和快乐也源于人心的不同。这正如张中行先生在《快乐》一文中说:“快不快乐,完全是由自己的想法决定。”

        说声“没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以自己这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以自己的方式绘画。你是由你的经验、你的环境、你的遗传基因,尤其是你对自己的期望所造成的。不论好与坏,你只能耕耘自己的小园地,只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音符。
        当你了解到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长处,你就会扬长避短,而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去和人家的长处相撞击,也不会为本来就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发愁和怨恨自己。成功属于你,失败也属于你。而摆脱失败,关键是摆脱失败带来的沮丧、消极的情绪。捶打自己的脑壳,无休止地长吁短叹,于事无补。
        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满、如意,生活只是生活本身,而人们总是愿意用希望去看待生活:我希望如何如何。可当你一旦发现,生活并不是按照你所希望的样子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那就请你从烦恼中跳出来,像一位智者一样,说一句“没关系”。
        人活在世上,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他们和你的性格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因此与这些人打交道时,我们必须有豁达的心,能够包容他们的刁难,能够原谅他们的冒犯。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有人踩了你一脚,要想说一句“没关系”实在不容易。车挤,开得慢,对于着急上班的人来说本来就有说不出的窝火,再加上脚上火辣辣的疼,能不火大气粗吗?可是争吵又有什么用?它只能把你不痛快的、烦躁的情绪通过争吵发泄出来,传染给别的人,于汽车的行进、拥挤的缓和没有一点帮助。相反地,在这种你无法改变的现状中,你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并想到大家彼此的情绪都处在烦躁不安易于激动的状况之中。说不定不小心踩你脚的人,也是一肚子的火,满脑门子的气正无处发泄呢!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平心静气地说一句“没关系”,然后耐心地等待。
        当然,在有些场合,说出这三个字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当你对心爱的人献出了你全部的爱情之后,他却无情地离开了你,这对你来说,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没关系”轻松地愈合你那流泪滴血的心。往日那情意绵绵、两情依依的情景,无法一下子从你的脑际消失,相反,在这种时候,那些平时的芥蒂反而不见了,留下的都是让人无法忘却的情和意。你深深地陷在失却了爱人却无法失却对爱人的爱这份苦恼的深渊里。怀恋的尽头成了怨恨,怨恨又产生了报复,而报复难免两败俱伤。假如你能豁达地对待这些,对自己说一句“没关系”,从苦恼中解脱出来,那么“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不是不可能的。
        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我们不能不认真对待,据理力争,如是与非,真理与谬误等。对某一些人,也不能不闻不问,任其肆无忌惮。但是,当他们最终意识到自己的谬误时,我们仍可以大度地说一声“没关系”,因为我们恪守的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其着眼点并不在于人如何,而是事情的结果如何。
        在生活中,最能平和不良心态的三个字就是“没关系”。
        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失去的还会再来,本属于你的东西,绝不会与你交臂而过。学会说“没关系”,你会觉得生活中增加的不是苦恼,而是欢乐。

        宰相肚里能撑船
        一颗包容之心,既蕴涵着善良的心意,又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当包容心渐起的时候,人的自我观念就会减少,就会以一颗菩提心提升自我,关照他人。
        唐代狄仁杰非常看不起娄师德,但实际上娄师德并不计较这些,并推荐狄仁杰当宰相。还是武则天捅开了这层窗户纸。
        有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说:“娄师德贤能吗?”
        狄仁杰回答说:“作为将领只要能够守住边疆就行,贤能不贤能我不知道。”
        武则天又说:“娄师德能够知人善任吗?”
        狄仁杰回答:“我曾经与他共事,没有听到他能够了解人。”
        武则天说:“我任用你就是娄师德推荐的。”
        狄仁杰知道后非常惭愧,尽管自己经常对他嗤之以鼻,但是娄师德却仍然能以宽厚、公平的心来对待自己。他深深地感叹道:“娄公德行高尚,看来我已经享受他德行的好处很久了。”
        娄师德不仅不计前嫌,反而向皇帝推荐狄仁杰,正所谓任人唯贤。包容别人,也会给自己创造更大的心灵空间。
        以包容的胸襟处事待人,既是禅修者修禅时必经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一种生活态度。包容本身包含着谦逊。人只有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气魄,才能够束缚住自己内心不安分的念头,平心静气地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充实自我,成就自我。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要想做一个能成大事的人,必须具备一颗包容之心。一个人要想成功,只有处处多为别人着想,包容别人,才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梦想才会更容易实现。

        原谅某些冒犯
        南怀瑾先生在与彼得·圣吉谈管理的时候,曾经说过:“想做个领导者,你必须是个真正的人,你必须先认识生命真正的意义。”领导者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要有博大的胸襟。一个胸襟宽广的人,才能不被狭隘偏私所限制,才能认识生命真正的意义,成为识人才的伯乐。领导者如此,其他人也是如此。
        世界上最缺的是什么?人才!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才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就像曹操在诗中所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正因为人才难得,所以很多政治家对冒犯自己的人才往往能既往不咎,收为己用。这也是他们能成就霸业的关键。
        齐桓公即位后,即发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治罪。因为管仲做公子纠的师傅时,曾经想用箭射死齐桓公。结果齐桓公假死逃过一劫。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我恨不得杀之而后快!”鲍叔牙说:“以前他是公子纠的师傅,所以他用箭射您,这不正好体现了他对公子纠的忠心吗?而且要是论起本领来,他比我强多了。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我看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治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后来齐国越来越富强了。
        齐桓公既往不咎,原谅了管仲的冒犯,原因在哪儿呢?一是各为其主;二是管仲确有大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齐桓公确实是一个有胸襟的人,他能够化敌为友,使其成为自己最得力的干将。
        凡人都有小毛病,可能还会犯点小错误,这都是很正常的。因此,宽容地对待他人,这是每一个人应具备的美德。没有一个人愿意与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犯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甚至打击报复的人在一起。
        尽可能原谅他人不经意间的冒犯,这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智慧。能原谅他人的冒犯,就是对他人人性的把握。那些无关大局之事,没必要锱铢必较,当忍则忍,当让则让。要知道,对他人宽容大度,是制造向心效应的一种手段。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