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门而后入:往友人家拜访,经先敲门为礼,通常轻轻敲三下。若主人家门大开,须先呼喊,待主人应答后进入,否则被视为失礼。
拥慧:古代迎宾礼仪。慧即扫帚。宾客至,家中仆人双手拿着扫帚躬身门前迎接,意思是说家中已打扫干净,欢迎客人光临。
燃鞭迎送:迎送贵宾的礼俗。贵客新至,主人必早候于门外,引颈而望。待客人将入大门时,即燃放鞭炮,以示敬意。客人告辞主人亦燃鞭送行。
客来敬茶:待客传统礼节。客来捧茶以示礼貌、热情,其方式又因地而异。敬客斟茶通常以斟半杯为礼貌,俗称“茶七酒八”;有的地方则流行三道茶仪式。
敬生姜豆与芝麻茶:湖南待客礼俗。客人新至,必献茶于前。茶中除茶叶外,尚泡有炒熟了的黄豆、芝麻和生姜片。喝干茶水必嚼食其中豆子、芝麻和茶叶。吃这些东西忌用筷子等食具,多以手拍杯口,利用气流将其吸出食之。
敬元宝茶:流行于江南一带。过年时,家中来客,主人在茶杯中放两颗“青果”或“金桔”,俗称“元宝茶”,意为祝新春吉祥如意。
客来敬烟:待客除捧茶外,还需递烟,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均行此俗。旧时吸叶子烟者多擦净烟杆吸口并装上烟丝再递给客人,有的还替客人点烟。递香烟时忌单递一支而要递给烟盒。点烟时不能以一根火柴点三支烟。吸烟借火忌拿对方已经点燃的香烟。
茶七酒八:客人来,主人敬茶以斟七分为好,不宜过满;客人喝茶以留少许为有礼貌。而敬酒则斟八分,以不溢出为敬;客人须少饮,以免喝醉,对主人失礼。
尝一留三:江西、湖北某些地区待客习俗。正餐前主人先捧一碗有鸡蛋、大块肉或油煎豆腐的粉条或挂面给客人。若只看不吃,主人则不悦。但若客人非女婿、外甥等至亲而将一碗全部吃光,则为失礼。通常须尝一留三,以表示主人诚心待客,客人力食不尽。
宴请入席:请客人先进,餐桌靠墙,对着门的一侧,为主宾席。首先应请主要客人入主宾席,然后按自己的身份选择适当位置。
点莱:入席后,要先请主宾点菜,其余的客人也要一一让到。客人往往不好意思点名贵的菜肴。客人点完,全靠主人布局了。点菜既要突出本地、本店的特色,又要照顾主宾的口味、喜好。这一切,在让菜时都可以表达出来:“这个菜,您一定喜欢,请多用一点!”客人心领神会,格外高兴。
祝酒:通常在喜庆佳节以酒助兴,拟措健康有益的祝酒辞来表达良好祝愿。碰杯时,先与主宾碰杯,然后逐一碰杯。以后,虽不必一一碰击,也要举杯示意。让菜,应以主宾为先,然后依次恭让。说话时嘴里不要嚼菜,要等嘴里空时再说。主人、客人都不能只同一两人交谈,要尽量照顾全面。吃东西要文雅些,少夹慢吃,不要发出声响。
献报酬:陪客饮宴,主人先向客人敬酒,称“献”,客人饮毕需回敬主人,称“报”;主人为劝客人多饮,必先饮以倡之,称“酬”。今宴饮仍以先于宾进酒为敬。为劝饮常与客对饮,而以先饮为之导,且口称“先干为敬”。
以歌劝饮:旧时汉族富豪之家举宴,多召艺人一旁侍候,以助酒兴。而苗、彝、侗等少数民族则由主人唱酒礼于席间殷勤劝饮,若客不饮或饮之不力,主人会不高兴。
行酒令:酒令最初是宴饮时被推举出来督查赏罚、防备酒祸的令官。后世酒令,还指饮酒时所做的争输赢的游戏,输者罚酒。如联吟是酒令官先念一句诗,要求宴饮者在规定的时间联以诗的尾字取其谐音起头迅速接念下一句,以下按顺序类推,接不上者罚饮。多起渲染气氛、增添雅兴的作用。
子女不上桌:客至设宴,多由家长(而且多为男性)作陪,不许子女上桌共餐,尤禁媳妇、女儿,否则为失礼。需等客人吃完了再吃。
饭后不喝酒:客人必须先喝酒再吃饭,而且须主人作陪。如主人不喝酒,也不能在客人之前盛饭,否则为失陪,失陪则为失礼。客人如果刚吃过饭,不得再劝其喝酒。按谐音,饭后饮酒即“久后犯上”,被禁忌。
送客出门:客人来访,告辞时,主人应出门相送,亲切道别,以示恭敬。
请年节酒:春节元日之后亲邻之间互相邀饮,至十五日止,俗称请年节酒。此时请酒因在岁首,显得格外敬重对方。春节期间为农闲,又备有较多菜肴,此时办酒,较平日丰盛。
洗尘:也称“接风”,设宴款待远来的客人。
饯行:也称“饯别”,泛指以酒食送行。有亲友出远门,必办酒席为之送行。
折柳赠别:古代赠别方式。折柳树枝条赠远行亲友。
赠元宝:亲友远出,亲邻多送八或十个煮鸡蛋,名曰“元宝”,取一路顺风之意。八暗含“发”,十为整数,取十全十美之意。
酥油抹额:蒙古族待客礼俗。贵客至或遇重大节日举宴,主人送上一瓶酒而先不给酒杯。瓶口上糊有酥油,先由上座客人或长者用右手食指蘸少许酥油而自抹其额,再依长幼之序递抹,事毕主人才拿来杯子斟酒敬客。
压菜压饭:多流行于回族。款待客人吃饭时,主人须为客人压饭压菜,即使客人表示已经吃饱了,但仍要加少许,以示尊敬。客人若不吃,便有失敬之嫌。给客人端饭、端菜时均用右手,客人要用双手相接,否则被视为不礼貌。
分鸡心:苗族礼俗。旧时岭南一带苗民以鸡鸭为待客上品,又视鸡心、鸭心为最贵重的部分。举宴时,主人祝席间最有威望的人即把鸡心(或鸭心)夹给客人,但客人不能独自吃掉,需与同席的尊长同吃。
领牲:彝族等许多少数民族待客礼俗。执活牲至客人面前,让客人过目后再宰杀烹煮的一种习惯。旨在表明所烹之物非死物,更非借来或窃来之物,以此对客人表示敬意。
全席待客:彝族待客礼俗。客至,论其尊重亲疏,分别宰杀牛、羊、猪、鸡款待。所杀牲必尽煮之,且自首至尾乃至四蹄并心肺杂碎均一一捧于客前,名曰“全席”,以示表示诚心待客。
以双为敬:满族待客礼俗。客至,必留餐,多享以酒食。上菜以双数为敬。
油茶待客:侗族待客礼俗。油茶以糯米、茶叶、玉米等为原料,和油块煮成。客至煮茶。
筷摆十全:土家族礼俗。按习惯,杯中酒、碗里饭菜都要吃光吃尽。若主人再添,而客人不吃了,就把筷子在碗上摆成十字,意为“实在吃不下了”,表示对主人的尊敬。
敬嚼槟榔:多流行于傣、黎等族。槟榔有消食健胃作用,家中来客,主人请吃槟榔,表示尊敬。若远来客人不习惯,要加以说明,以求得主人原谅,否则被视为不礼貌。
水酒敬客:佤族待客礼俗,佤族人多饮以小米、麦子、谷子、白薯等酿成的水酒。饮时以一竹管插入酒坛轻轻吸入口中。敬客时主人多先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顾虑,然后遂给客人自饮。客人应力饮,否则主人以为你看不起他而不快。
站立陪客:东乡族待客礼俗。东乡族人十分好客,客至主人必殷勤陪伴。用餐时,男宾由男主人招待,但其只站立一旁侍奉,自己不坐不吃。女客则由女主人招待,但她可随客人一同坐吃。
馈赠礼俗
礼品赠答:以礼品相馈赠。平日有之,节日更甚。是亲戚朋友、邻居乡里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结婚、探病、访友送礼品,春节送挂历、年画、贺年片,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等。
回报必厚:他人有馈赠,来日回赠时应比其原赠礼物丰厚。若来而不往,则为失礼。
送礼不离六:大理白族地区礼俗。赠送礼品必带六字。其成因有三种说法:白族是六诏后裔,祖先每年要给大唐帝国送礼,各诏均出一份。大唐国赠礼品每为六份,各诏均得一份,故往来礼品必带六字。
另外是取汉字“有福有禄”之义。禄与六谐音。白族自古用汉字,故视六为吉祥之意;汉语方言六与白族语言中的足够一词音相似,因此,不管你送的东西是多少,只要有六就足够了。
送屠苏袋、同心结: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小年、交年北方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旧时乡村医生多于此日送屠苏袋、同心结给常往来者,以联络感情。浙江一带较流行。
送礼篮:流行于景颇族地区。礼篮由藤蔑编成,内装白水酒一筒,料酒一筒,熟鸡蛋两包,糯米饭团两包,其数皆成双。
篮中礼物各有寓意,相传酒筒代表男女两性,水酒是女性,米酒为男性,而本意是让客人饮水酒解喝,以饮米酒驱散疲劳。糯米团意为要像糯米一样互相粘在一起,紧密结合,友好团结。鸡蛋表示纯净,祝愿客人平安健康。
送酢包儿:流行于鄂西土家族一带。凡有喜事,土家人便设宴待客。酒席将散,主人将一碗辣椒炒猪肝摆于桌上,且给客人小块红纸数张,让其包裹炒猪肝少许带回家中给小孩吃。
送喜果:得子后去外婆家报喜的一种做法,报喜时需备荔枝、龙眼、花生及染成红色的鸡蛋等礼物,以通知第三日洗儿。外婆家接礼后,随即备喜蛋、衣裙等物回送,所送喜蛋必须视所受之数加倍。
赠糯米饭: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流行于云南苗族。姑娘若相中某一青年,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便送给男子一包糯米饭,数量越多,表示爱情越深挚。
以信物定情:确定男女爱情关系的一种做法。男女相爱后互赠香罗帕、金戒指等物,以确定双方爱情关系。将信物退回则表示爱情的破裂。丢失信物者表示对爱情不忠。赠送信物时,通常向对方说明信物来历及与自己的特殊关系,以使对方明白其中的意义。接受信物者,以信物回赠。
赠戒指: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戒指又称指环,多以金、银、铜为原料制成环状。环之首尾相连接,没有裂缝,意味着永久。旧时男女订婚时,男子多赠女方以戒指,或亲自置于女子手指间。
赠红豆:以信物定情的方式,古时流行于汉族。红豆又称“相思豆”,男女相爱有时赠以红豆作为爱情信物,若各居一方,常因睹红豆而生相思之情。
赠西兰卡普: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流行于鄂西土家族。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男女青年相亲时,若女子同意,即将精心编织的西兰卡普送与男子,男子则回赠兽皮等。
赠花带: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流行于苗族。花带由苗族少女编织而成,其上织有蛟龙、花卉、禽鸟等图案。姑娘若爱上某一青年,便赠以花带;男方得其花带,多系于贴身衣服上,且故意露出花带穗头,表明他有了对象。
赠对子荷包:满族以信物定情的方式。对子荷包形似心字,缀有葫芦蔓,合在一起即为一个荷包。两只完全一样的荷包,称为“对子荷包”。男女相爱后,女方即送男方荷包,姑娘自留一半,以作为确定双方关系的凭证。
赠槟榔:海南黎族以信物定情的方式。男女青年相恋时,多隐身于槟榔林中以歌试探。若双方情投意合,即在槟榔树下互赠槟榔,以定终身。黎家人视槟榔为贵重之物,互赠槟榔标志婚后夫妇生活美满幸福。
红纸包封:原始时代将红色与生命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崇尚红色的习俗。中国人用红纸包封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是表示吉庆、祝贺;二是表示除恶驱邪。婚嫁红包、压岁钱、寿礼、小儿周岁生日礼等场合都要用红纸包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