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马屁”第一人魏忠贤
生活中,我们常把那些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行为称之为“拍马屁”。有趣的是,在古代,“拍马屁”却是一种礼节风俗。
“拍马屁”源于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当时西北山道狭窄,人们多是骑马,马在那里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据元史记载,人们平时骑马相遇,或是迎送宾客时,都要互相拍对方的马屁股称赞一番:“好马!好马!”久而久之,“拍马屁”便成了人们相见时的一种习俗。那么,“拍马屁”这种礼节风俗又是怎样演变成为那些阿谀奉承行为的代名词呢?这还得从魏忠贤说起。
明朝末年,魏忠贤掌权,奸臣当道,倒行逆施,百姓苦不堪言。
一天,闲得发慌的熹宗听从魏忠贤的奏请,下令京城的武官都到西校场赛马。是日,三声炮响之后,比赛开始了。只见几百匹骏马宛若离弦的箭,直往前奔,马背上的武官,个个精神抖擞,不断高举马鞭抽打,而在赛马的行列中,只有魏忠贤与众不同。他不用马鞭抽马,只是在马屁股上拍三下,马便四蹄腾空,快如闪电,不一会儿便遥遥领先,继而夺得了第一名。熹宗对此非常疑惑,好奇地问:“你这马不用马鞭抽,反而跑得更快,难道这是一匹神马吗?”魏忠贤赶紧双膝下跪,奏道:“皇上,奴才的马并非神马,之所以能遥遥领先,是因为奴才识得马性。要马跑得快,千万不能强行抽打,而是要顺着它的性子,只需在马的屁股上轻拍三下,马就躁痒难耐,必然会奋力向前奔跑。所以,我的妙法说穿了,就在‘拍马屁’这三个字上。”
熹宗听后,拍掌大笑,并下令从此以后,朝廷内外,事无大小,俱由魏忠贤掌管,魏忠贤大喜过望,连忙跪下接旨,拜谢龙恩。
自此,魏忠贤愈加飞扬跋扈,朝廷内外更是被他搞得乌烟瘴气,百姓气愤难平,便借这个故事讽刺说:“魏阉能有这样的地位,都是拍马屁得来的。”“拍马屁”的说法也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应声虫”怕“雷丸”
人们常把那些人云亦云、毫无个人见解、只会跟着别人随声附和的人讥讽为“应声虫”。其实,应声虫并非真是一种昆虫,是古人根据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臆造出来的:
宋代人范正敏的《遁斋闲览》和庞元英的《文昌杂录》中记载,以前,淮西有个叫杨的人,好端端的得了一种怪病。他每说一句话或者每发一个音,肚子里面就跟着说一句同样的话或者发同样的一个音,像回声一样。声音虽然不是很大,但也能听得清楚,就好像有个顽皮的孩子躲在腹中跟着学话一样。没想到这个病一害就是多年,而且越来越严重,声音也越来越大,弄得杨十分难堪,害怕与人谈话,不敢出去买东西,连跟朋友一起聚聚也不行。杨忧心忡忡、委靡不振,求访过很多名医,吃过很多药,却没有一点成效,病情仍然得不到控制。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刘伯峙的人上门求见,此人告诉杨:“在你的肚子里,生长着一种虫,名字叫‘应声虫’,所以每次你说话肚子里总有应声。要想治好这个病,你只要把《本草》上的全部药名,一个个依次念下去,你念一个,它必定会跟着应一声,直到你念到一个药名,它不敢应的话,那么,这个药便是治它的特效药。”
杨按照刘伯峙所说的办法来念《本草》。当他念到“雷丸”时,肚子里突然没有应声了。杨喜出望外,连忙找些雷丸服下,持续服用几天之后,病果然痊愈了。
当然上面只是个虚构的故事,“应声虫”一说却沿用了下来。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中,应声虫和白虎、麒麟、青龙、凤凰并列。
“二百五”的由来
“二百五”这个词,早已成为人们的口头语。被称为“二百五”的人,倒也不见得是坏人,准确说是那些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这类人让人又气又恨,若用“缺心眼”“没心没肺”“痴癫”概括,始终不及“二百五”形象、含义丰富。
这个词来源于一个传说: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很恼怒,要给苏秦报仇,可一时抓不到凶手。于是,他就想了一条计策,命人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石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是为齐国除了一大害,当赏黄金千两,望杀苏秦者前来领赏。
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前来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啊!”四个人又都一口咬定说是自己干的。齐王说:“真勇士也!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人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后来人们就以“二百五”称那些傻里傻气,脑子缺根弦的人。
“二百五”的另一由来是:人们常把呆头呆脑,出尽洋相的人叫“二百五”。原来,牌九(一种赌器)中有“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十个点,在牌九当中被称为“毙十”。“毙十”在牌九里是最小的,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幺五”的简称)这个词来形容那些什么事也做不好的人。时间一长,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了。
“傻瓜”趣闻
人们为什么习惯把愚蠢的人叫“傻瓜”,而不叫“傻果”、“傻豆”或“傻菜”呢?原来“傻瓜”的“瓜”,并非“瓜果菜豆”的“瓜”。
古代,秦岭地区有一个叫“瓜州”的地方,聚居在那里的姓姜的人取族名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憨厚、勤恳,受雇于人时,耕种、推磨样样艰苦工作都干,而且干起活来不声不响。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进而便把这类的“愚蠢”之人叫做“瓜子”。一位清代文士写的《仁恕堂笔记》中便说:“甘州人谓不慧子曰‘瓜子’。”如今,甘肃至四川一带的人们还习惯称不聪明的人为“瓜子”(即是瓜州的人)。“傻瓜”便是由“瓜子”演变而来的。
烦人的“一问三不知”
大家常说:“这件事是他经手的,他怎么能‘一问三不知’呢?”三不知也就是说什么都不知道。人们办事最怕碰到一问三不知的人,询问半天还是让人如入五里雾而无所适从。这句十分通俗的惯用语,源自《左传》。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将军荀瑶准备率兵进攻郑国,但晋国国君文公觉得还不是时机。他认为对敌方了解得太少,不应鲁莽进攻。他对荀瑶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大意是说:正确的作战策略,应该考虑到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局,然后才能展开进攻。现在我们对这三点全无所知就贸然进攻,难道不怕遭遇困难吗?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也有一段话用到“三不知”一词:王熙凤跟平儿评论一些住在贾府里的人,谈到林黛玉和薛宝钗时说:“一个是美人儿灯,风一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薛宝钗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比较世故和谨慎,不随便说话而已。
“三不知”还有一种不常见的用法,当“突然”解。这只在一些旧小说、旧戏曲中见到,例如《醒世姻缘》中就有这样的话:“正好好的,三不知就变坏了。”
母狗与“毋苟”
很久以前,一次科举考试的题目是:“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有一学子醉意朦胧,戏将题内的“苟”写成“狗”。监考官看到后大发雷霆,欲驱他出场,责道:“若能属对,姑且免除!”于是在考生桌上大书:
《曲礼》一篇无母狗
学子随口应对道:
《春秋》三传有公羊
此对一出,考官大加赞赏。后来,这位学子名列第一。
一个塾师死后,见到了阎王,经考查,这个塾师爱读别字。不久,予以发落,罚为狗。塾师要求道:“请为母狗。”阎王诧异地问:“为什么?”塾师解释说:“《礼记》上说过:‘临财母狗(毋苟)得,临难母狗(毋苟)免’,所以愿为母狗。”阎王哭笑不得。
“替罪羊”是舶来品
提起羊,我们脑海中就会闪现出小羊羔乖顺、软弱的样子,人们根据羊的这一特点,把代人受过的人称为“替罪羊”。
“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用羊替罪来自古犹太教。在古犹太人看来,人类一出生便带来了罪。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是有罪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赎罪,以获取上帝的宽恕。正因为这样的信仰,犹太人把每年的7月10日定为“赎罪日”,并在这一天举行赎罪祭。仪式是这样的:先从犹太人饲养的牲畜中挑选出一头公羊和一头公牛,用公羊和公牛的血作为赎罪祭品。再牵来一头活山羊,由大祭司将双手按在羊头上宣称,犹太人在这一年中所犯下的罪过已经转移到这头羊身上了,所有的罪过都将由这只羊来承担。接着,犹太人便把这头替罪羊放逐到旷野上去,即将人的一切罪过都带走。最后,再把那赎罪的公羊和公牛烧死。“替罪羊”一说由此传开。
在《新约》中,耶稣为救赎世人的罪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作为“牺牲”(祭品)奉献天主。耶稣还并嘱咐他的十二门徒,在他死后也照样去做。这正是仿效古犹太人在向主求恩赎罪时,杀一只羔羊代替自己供作“牺牲”,所以教会通常又称耶稣为赎罪羔羊。
羊代牛过
在我国古代有以羊代牛受过的记载。《孟子·梁惠王上》中载:“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注:新钟铸成,宰杀牲畜,取血涂钟的仪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齐宣王不忍心看见牛恐惧战栗的样子,而命以羊替换牛来祭钟。
“敲竹杠”的故事
“敲竹杠”一词是指利用别人的弱点或某种借口抬高价钱或是向别人敲诈钱财的行为。时下,人们一遇到好事就会想到让当事者请客,有时候我们也会把这样的行为戏称“敲竹杠”,但是,“敲竹杠”这个词语是怎么得来的呢?
清朝末年,一些外国商船纷纷将鸦片输入中国,他们从中牟取暴利,毒害中国人民的健康。林则徐倡议“严禁鸦片进口”,提出施行禁烟运动,取得了当时清政府的同意。中国领海上官船往来巡逻,查禁鸦片。
有一次,官船堵截了一艘走私船。一个官员抽着旱烟走上船来,监督手下搜查鸦片,他无意中把旱烟头在船篙上磕烟灰,这举动却吓坏了旁边的走私商人。原来,为了想方设法躲避海关官员的搜查,继续把鸦片偷运到中国,他们耍了种种花招,其中之一,就是把船头篙头从头到尾打通,然后把鸦片藏在船篙里面。当时,走私商人以为官员发现了船篙里的秘密,吓得面如土色。过了一会儿,他稍稍缓过神来,便强装笑脸,点头哈腰,趁人不注意,将白花花的银子塞在官员手里,进行贿赂。这个贪心的官员当下心领神会,收下银子,招呼手下人员离开,放走了这条走私船。从此,“敲竹杠”的说法就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