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上、止、正,老祖宗3种大智慧

(2023-04-03 15:44:22)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生、为人、处事、佛教和文化
 [转载]上、止、正,老祖宗3种大智慧
        《易经》为群经之首,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其实,整部《易经》不过三个字:
  上、止、正。

        “上”加一竖,是“止”;“止”加一横,是“正”。 这三个字,增减一个笔画,
  即蕴含着老祖宗三种大智慧。

        【1】、上:上进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当立志高远,有一颗奋发上进的心,
  砥砺前行。于萧瑟中刚强,于逆风中飞翔,遇挫不馁,遇难不畏。

        精进不休,发奋图强,如此,才能有一番建树,成就自己。

        刘备的一生,就是向上进取的一生。他生于微末,为兴复汉室奔波三十余年,仍一事无成,
  漂泊无定。命运给了他一个很低的起点,苦难和失败也接连给他迎头痛击。

        但可贵的是,刘备从不服输,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去拼,一天一天去闯。最后,曹操在赤壁
  折戟沉沙,孙权退守半壁江南,而刘备却龙入大海。

        以荆州为跳板,顺江而上,直取益州,实现三足鼎立,从一个贫下中农,成为坐拥万里江山
  的汉昭烈皇帝。

        常言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即便深陷泥泞,也永远不要怀疑努力向上的意义。
  这个世界最公平的地方就在于,你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

        有未竟的梦想就去追寻,有真正的热爱就去行动,奋勇向前,命运终将逆风翻盘。
 [转载]上、止、正,老祖宗3种大智慧
        【2】、止:知止

        “上”加一竖,便是“止”。《周易 . 乾》中说:“上九,亢龙有悔。”意思是,居高位不
  思谦退,不免会因失败亡身而后悔。人这一生,要有乘风而上的勇气,更要有适可而止的智慧。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退一步,不是懦弱,而是明智的选择。该上则上,该止则止,行事
  把握分寸,慎之又慎,前途才能光明。

        陕西汉中的张良庙中,刻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写着“送秦一椎,辞汉万户”,另一块则是
  “知止”二字。

        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辅佐刘邦火秦灭楚,功高盖世。然而天下初定,论功行
  赏时,张良却谢绝了“齐三万户”的厚封:“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
  极,于良足矣。”

        还多次向刘邦示意想远离朝政,“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最后托病隐退。
“汉中三杰”中,相囯萧何被囚,大将韩信被杀,唯张良懂得“止”的奥义,得以保全善终,
   留下了人生最完美的一笔。

        弘一法师在《格言别录》中说:“知足常足,知止常止。”红尘俗世中,功名无尽,富贵
  无边,诱惑无度,烦恼无彊。

        唯有心中有尺,行有所止,让自己保持超脱,方可远离祸患,守住清欢。
[转载]上、止、正,老祖宗3种大智慧
        【3】、正:守正

        “上”加一竖为“止”,“止”加一横为“正”。一横是天,一竖是地,做人就应顶天
  立地,持中守巳。

        《周易》中讲:“鼎,君子以正位凝命。”有力者之可行一时,有德者方可立一世。这世
  间纷乱无数,只有立身修心,端正人品,才能越走越远。

        晏殊出身于书香门第,但由于连年战争家道早已中落。但他天人之姿,年仅14岁就被举参
  加殿试,若一举高中,不但可暮登天子堂,还能振兴家族荣光。

        意想不到的是,考题阅毕,晏殊却站起来说:“我曾做过这篇赋,请换别的题目考我吧!”
  晏殊的至真至诚,让宋真宗大为赞赏,赐他进士出身,让他在秘阁深造。

        后来,晏殊入朝为官,每逢节假日,他都闭门不出,在家读书学习。宋真宗知道后,问其
  原因,他坦言道:“我也喜欢游乐,只是囊中羞涩罢了。”也因如此,晏殊更得重用,当即被
  提拔为辅助太子读书的东宫官,一路步步高升。

        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正道直行,守住原则,守住良知,活出自己的气节。必能
  口碑出众,受人尊重,这是一个人行走于世间最好的通行证。

        儒风君说:上为进,止为退,正为守。

        人这一生,能进、能退、能守,就是最高级的活法。

                                                                                                 文图来自 儒风大家 致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