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容人说难听话的宋仁宗

(2023-02-26 08:40:34)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生、为人、处事、佛教和文化
原文地址:容人说难听话的宋仁宗作者:杨谦

宋仁宗是大宋第四位皇帝,在位四十二年,也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宋仁宗并非雄主,倒是很贴合一个“仁”字,与我们一般印象中的皇帝很不一样,有点像一位宽厚的上级领导。与宋太祖、宋太宗的丰功相比,宋仁宗似乎没有什么重大功绩值得夸耀,所以他这一朝似乎平静很多。但是,宋朝也就是在他的治下达到发展的顶峰,史称"仁宗盛治"

最值得大书一笔的盛治景象是宋仁宗的纳谏。宋仁宗一朝涌现出的知识分子群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这些人才华横溢,当然就很喜欢直抒胸臆,而且往往有些话并不是很中听,对宋仁宗也毫不客气。但他们基本都是为君为国为民,有一种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理想。宋仁宗宽厚和善,纳谏如流,对难听的话甚至很不中听的话,也都能够择其要纳之,几乎从不因言降罪。

事实说明,让人说话,甚至说难听话,天塌不下来。而敢于说话的人,特别是那些说难听说的人,可能是恰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件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前两年曾有一部电视剧《清平乐》,讲的就是宋仁宗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情节,说宋仁宗在一次科举考试中看到了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卷子,回到后宫兴奋地对曹皇后说,今天为大宋选了两个宰执人才,可堪日后使用。其实,电视剧忽略了重要的情节。

苏家兄弟参加的是嘉祐二年(1050年)进士科考试,在同榜进士中有多位未来大宋的政治文化精英,除苏轼、苏辙兄弟,有与苏家兄弟同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文武双全的王韶,理学家张载、吕大钧,未来熙丰变法的骨干吕惠卿、邓绾、张璪、林希、曾布、蒋之奇,保守派名臣朱光庭、梁焘,等等。

苏家兄弟科考上榜后,即回乡为母守孝。后来回京城参加了嘉祐六年(1054年)举行的制科考试。这是一个特别考试,由君主下诏临时安排,主要目的是发现和选拔非常之才、特别之士,所以难度极高。他们参加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考试的最后一关,是皇帝的御试。以苏氏兄弟的学识、才情,他们轻松的过五关斩六将,顺利取得御试资格。取得这个资格的只有4人。

宋仁宗亲临考场。试题是一道策问,主要是说皇帝虽非常勤勉,但是国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并列举了民生、兵政、教化、法制、财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请问,面对目前种种困顿,该怎么办?

苏辙接过试题,挥笔写道:陛下策臣曰:朕承祖宗之大统、先帝之休烈,深惟寡昧,未烛于理。又曰:志勤道远,治不加进,夙兴夜寐,于兹三纪。此陛下忧惧之言也。然臣以谓陛下未有忧惧之诚耳。开篇即指出宋仁宗的忧惧缺乏诚意。然后,时年23岁的苏辙围绕着这一立论,洋洋洒洒写了六千余言,将皇帝、宰执大臣、三司使骂了个遍。

苏辙的的卷子在朝廷里引起强烈的争执。有考官认为苏辙的策论有两大问题:其一,“策不对所问”即答非所问,仁宗的策问明明是请考生试述解决问题的对策,苏辙却全文都在放口炮。其二,策论存在“政治不正确”的问题,坚持判苏辙的策论不入等。有考官如司马光则认为,御试几位考生中,苏辙“独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可不收”,双方争执不下。朝中大臣听说有一份直言皇帝“歌舞饮酒,欢乐失节”的御试文章,更是议论纷纷。

鉴于苏辙的文章引发的争议非常大,朝廷打破了三评制的常规,重新安排考官给苏辙的策论评分。经过重新评审,考官认为应该采纳胡宿的意见,苏辙的文章不入等,请皇帝定夺。坦率地说,以这样的策论,若是在当今的高考中出现,肯定是零分考卷了。何况苏辙对仁宗的指责确实有些夸大其词。

其实仁宗对自己的私生活还是比较克制的,生活俭朴是出了名的。在仁宗病重的最后几天,宰执直接到寝宫问安请示,韩琦等人就被眼前所看到的景物惊呆了。帷帘之内,只铺着颜色暗淡的素色被褥,看上去已经很久没有换了。这时,仁宗醒了,看他们不住地打量,很平淡地说:“朕居宫中,自奉止如此尔。此亦生民之膏血,可轻费哉?”至于苏辙说的 “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更夸张了,且宋仁宗曾多次放遣宫女出宫。据说那时候后宫有10个妃子常受临幸,要知道宋仁宗最大的憾事可能就是没有一个自己亲生的太子。

年轻的苏辙可能听到一些谣传,有些义愤。多年以后他自己回忆说,“予幼从事于诗书,凡世人之所能,茫然不知也。年二十有三,朝廷方求直言,有以予应诏者。予采道路之言,论宫掖之秘……”也承认当年的言论来自道听途说。

但最终宋仁宗却接受了这样的卷子,他说:“设制科本求直言,苏辙小官,敢言,特命收选。夫人主言动,辙虽妄说,果能诳天下之人哉?”又说,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此等胸怀,还真是令人折服。宋仁宗下诏,苏辙为第四等次——这个“第四等次”,应该是专门为苏辙设立的。苏辙原以为自己必定会黜落,想不到居然获评第四等次,还不是最低的第五等。

当时一些被骂的官员也认为苏辙的卷子不应该被判不入等。时任三司使的蔡襄是被苏辙的文章骂的政府官员之一,但他说,苏辙对三司使的批评有道理,他感到很惭愧,吾三司使,司会之名,吾愧之而不敢怨。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到一个皇帝的品行对大臣的影响。

这件事传为历史美谈,但似这样容忍直言对宋仁宗却不是孤例,史书对宋仁宗有关纳谏的记述不计其数。宋仁宗的这些做法,当然与其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在那样的年代,皇帝意味着什么,即便他为所欲为,也至多留下历史污名而已,就个人来说,没什么损失。所以,应该说他的确有以“仁”治国的理念。因此他的宰执人员中,很多都是千古贤相,例如晏殊、范仲淹、文彦博、富弼、韩琦、欧阳修、包拯等。

虽然宋仁宗的庆历新政没有不折不扣地贯彻下去,但是嘉佑年间庆历新政的倡导者基本都成为宰执人员,出现了民定国安的局面。苏轼说:“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天圣、景祐都是宋仁宗的年号)所以宋仁宗去世时,开封城内军民百姓罢市同悲,数日不绝,连乞丐和小孩儿都买了纸钱,到皇宫门前焚烧痛哭。他们哭的不止是一个皇帝,更是一个人情味十足的父亲兄长。就连老对头辽国皇帝都珍藏他的遗像,“奉其御容如祖宗”。辽道宗耶律洪基得知宋仁宗去世也十分悲痛,啕痛大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