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读书和阅读有区别吗?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人生、为人、处事、佛教和文化 |
在和全国各地的教师们共读《教师阅读那些事儿》的过程中,时不时就会有教师提问题给我,我也尝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做一些回答。
8月4日,浙江宁波实验幼儿园的蔡佳老师就抛了一个问题给我:
“读书”“阅读”到底有什么不同?我的理解是“阅读”更广泛,可以是专业读也可以是随心所欲的读;而“读书”是一种比较有目的性的,需要有一定结果的“读”,如专业阅读?我这样理解可以吗?那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践行“读书”“阅读”?
在平日的话语体系中,人们似乎并没有对“读书”“阅读”两者做有意识的区分,在很多情况下,是将它们看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的。但如果仔细加以推敲,就会发现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首先,“阅”和“读”两字的本意是有差别的。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阅”和“读”做了翔实的研究:“阅(閱)”的本意是望族人家将得意家史刻写在大门正面,供人观看;“读(讀)”的本意是朗诵书文,即用嘴出声念诵。后世把“阅”和“读”加以结合,作为复合词专指人们观看并理解文字的行为,包括“目治”和“口诵”在内。
其次,“读书”和“阅读”的对象也是有区别的。
在《曾国藩家书》里,有一封曾国藩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信中说到了读书之法,即“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曾国藩说:“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很显然,曾国藩所说的“看”,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阅览,也就是阅读;“读”,即高声朗诵,也就是读书。曾国藩认为,读史书、子书,宜用“看”。因为“看”可速度快些,可做到在短时间内多接触些必须阅览的书,即所谓博览群籍,泛舟书海。但对于经典之作,对于诗文词赋,则宜用“读”,要高声朗诵,慢吟长叹。这样,方可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领略其雄伟的气势,深远的意蕴。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读书”和“阅读”两个词的解释也是有区别的。对“读书”的解释是:1、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2、学习功课;3、上学。对“阅读”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阅,1看;2、检阅;3、经历,经过。
学校的历史悠久,但学习资源像今天这样如此丰富,也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情。在学校诞生以来绝大多数时间里,因为书籍的制作成本昂贵,学生的学习资源都非常稀缺,每一本供学生学习的课本都惜字如金,尽量用最少的文字来呈现尽可能丰富的内涵。在这样的境况下的学校学习,“读书”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通过反复的诵读,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去品味文字背后的真意,感受到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千挑万选,再加上大幅删减,以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对选文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所以被选入教材的文章篇篇都可称之为经典,都适合采用“读书”的方式来学习。这也是“读书”有学习功课、有上学之意的原因。
如果说精选出来的课文适合通过“读书”的方式来学习的话,那些教材之外的诸多读物,大都适合采取“阅读”的方式来学习。比如说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全书有80万字,如果你要采用“读书”的方式对其细嚼慢咽,估计一本书读完需要好几年的时间。相反,采取“阅读”的方式效率就会提高很多。
“阅读”首先是“阅”,可阅的事物自然比书本要宽广的多。报刊杂志、邮件、广告牌、各种告示、数字媒体推送的各种信息……都是“阅”的对象。伫立在高速公路两侧的巨大广告牌,似乎就是为路人的“阅”做准备的,扫一眼就过去了,大多时候也不会引起你很多联想。手机上的各种图文并茂的信息,也是一屏一屏地翻过去的,就连报纸和杂志,往我那个也是浏览一下标题,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才会驻足了解详情。现在人们给这样的阅读还起了名字,叫“浅阅读”或“轻阅读”,意思是并不需要太多思考,不需要抓重点,也不需要记忆,只要看过就好。当然,那些和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关联的书籍的阅读,则是需要在“阅”和“读”这两个方面找到平衡点的。
第三,“读书”和“阅读”的方法以及目标指向也是有区别的。
“读书”一词本身就已经告诉人们,要采取诵读的方式,逐字逐句地品味。这样的方式针对短小精悍的经典作品是有效的。当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每天所面对的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要想理解这些信息的意义依然采用“读书”的方式就非常困难了。善于一目十行地了解这些信息的大概要义,努力在头脑中构建出这些信息的图像或者结构,构建起它们与自身已知知识之间的关联,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是“阅读”所能企及的。有关阅读的具体方法,在《教师阅读那些事儿》一书中有非常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从目标的角度看,“读书”强调的是学好功课,完成好学业,进而成为有学问的知识分子。虽然有阅读的过程在其中,但结果的指向性更加明显。“阅读”则更加注重过程、经历,追求的是自身精神世界的丰盈和人生视野的拓展。虽然也希望有好的结果,但相对而言对对结果的期盼和追求要淡很多。
作为一名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还要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为其将来走向社会能成终身学习者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教师自己,则要充分认识到“读书”与“阅读”方法上的差异,让自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示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