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修心、修性与修行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人生、为人、处事、佛教和文化 |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文/李淼蓉
我是个爱书之人,从孩提时代与书结缘后,书就一直与我如影随形。工作以后,书更是我的良师益友,常伴左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谈及读书有三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的确,读书并非一蹴而就,从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初级阶段到坚持不懈、孜孜不倦的第二阶段,最后到融会贯通、豁然开朗的第三阶段,这其中需要多少积累与沉淀。于是,趁着寒假闲暇,我又翻开一本好书细细品阅。此书作者常生龙老师也是好读书之人,他利用碎片化时间十年共阅读了500多本书,撰写了200多万字的读书随想。而《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一著作汇集了常生龙老师对50本经典书籍阅读后的所思所感。书海拾贝,我不禁感叹于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教育智慧,也开启了一段别样的修心、修性、修行之旅。
一、读书之妙,在于修心
心乃万物之源也,修行必先修心。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又该修炼一颗怎样的心呢?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书中早已指明了方向。于永正老师用实际行动证明童心的可贵。难以想象,本该威严的老师竟会与孩子们玩在一起,无论是垂钓野炊,还是攀登高峰,抑或是去农家做客,于老师总是和孩子们一同参与,并乐在其中。讲故事、说笑话、掰手腕、演课本剧也都是于老师的拿手好戏。其实,不难发现,于老师童心未泯的背后蕴藏着他对孩子的同理心,即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教师,需要修炼一颗童心,用理解与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
谱写教育传奇的美国童书作家史沃普则是用真挚的爱心对待所教的孩子。原本仅仅十天的写作工作坊,最终变成陪伴这些孩子一直到小学毕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史沃普所有的教学劳动都是无偿的。如此坚持不懈、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正是源于史沃普怀揣一颗爱心。对辅导孩子写作,他尽职尽责,克服重重困难,哪怕他的学生来自21个不同的国家,说11种不同的母语。对待孩子的生活,他更是无微不至,时刻关怀,并与家长密切沟通、深入交流。其实,作为教师,需要修炼一颗爱心,用满腔的热忱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而拥有爱心的教师会愿意俯身倾听学生的童言稚语,去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重要时刻;拥有爱心的教师能逃离功利与焦虑的禁锢,不急于揠苗助长,静心等待孩子缓步前行;拥有爱心的教师能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读书之要,在于修性
如果修心是第一阶段,那么修性就是与之联系紧密的第二阶段。修性即涵养性情。作为教师,面对工作中的种种烦恼、重重压力,难免会出现一些负面情绪,或暴躁、或失落、或郁闷……而这些负能量如不及时调节,不断累积叠加,终有一日就如火山爆发,一发而不可收拾。更为糟糕的是,这种不良情绪还会通过教师的言行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当看到书中《教师和学生说话的艺术》一文时,我不禁发现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可能就会在有意无意中将语言暴力施加给学生,如:胡乱训斥、讽刺挖苦、侵犯隐私、质问等。而读到《转化“问题生”,你可以这样做》时,钟杰老师对“问题生”卓刚的调查了解得知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由家长、老师、同学长期施加的负能量不断累积造成的。孩子一次次受到打击,问题行为也随之不断强化。由此可见,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平和的心态,抑或是积极的情绪,将自己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三、读书之道,在于修行
班固曾言:“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尤为显著,因此,修行就是教师必修的第三阶段。修行即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榜样。书中提到于永正老师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其中一个诀窍就是时刻以身示范。面对学生,他总是穿戴整齐,一丝不乱;每次书写,都是字迹工整,一丝不苟;开展活动,也是分工明确,一视同仁……即便是犯了错误,他也一定会当面承认,毫不遮掩。正是这样一位品德高尚、学识丰富、知行合一的好老师,才能充分发挥出榜样的影响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迈考特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一文中也讲到“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成年人、教育者的身上找到答案。你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就从中学会怎样去对待他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自我反思,规范言行,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
读书之美,在于感悟;读书之美,在于发现;读书之美,在于积累。很幸运能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觅得这本佳作,它犹如一盏明灯,为我照亮前方的漫漫教育路。而我也将且思且行,且行且思,在这条教育路上不断修心、修性、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