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表在5月10日的天津《中老年时报》上)
天津《中老年时报》副刊,日前发表了章用秀先生写的一篇《津沽乡贤忆往录》,内容是回忆当年与大书法家李鹤年的交往。文中提到他向李老求字时,李老风趣地说:“你是家达子,我愿意给你写!”
“家达子”也是老天津卫人常讲的俗语,主要是指自己的家庭成员,以及一些关系比较密切的亲戚朋友。马三立曾经说过一段单口相声,题目叫作《老头醉酒》,说的是一家人给老父亲祝寿——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加上孙子和外孙子——都是“家达子”。
上个月,邻居刘大娘的儿子结婚。虽然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可是考虑到时下提倡节俭务实,而大家伙确实也都很忙,因此就没有举行婚礼仪式,也没有发请柬大宴宾朋。新、新娘和父母一起吃了顿便饭——总共只有六个人——同样也是“家达子”。
或曰,听你这么一说明白了,所谓“家达子”就是没有外人啊!
诚然,话是这么个理儿;可是,这个词儿最初却不是这个意思。我们知道,历史上汉人习惯将北方的少数民族称为鞑虏,俗称鞑子,有时候也写作达子。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从塞外入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发动了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率兵出征,途中遭到袭击,损失十分惨重。京畿附近的一些蒙古族人群起响应,趁机兴风作浪,百姓称他们为“家达子”。后来,经过数百年的口耳相传,想不到居然逐渐演变成了现在这样的意思。不过,既然已经约定俗成,也就无须再下功夫去考证了。
其实,“家达子”一词儿的内涵相当丰富,所包含的范围也可大可小。比方说,某家有兄弟姐妹数人,长者已逾古稀,最小的亦年近花甲。逢年过节聚会,子孙甥侄们若是都到齐了,两三桌根本坐不下。如此声势浩大的“家达子”,着实令人羡慕。可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大家族中难免会有个别人,因为某种原因彼此产生嫌隙,以致与众人离心离德,甚至沦为“异类”,结果被排斥在“家达子”以外。说白了,就是从今以后不带他玩了。
又比如,非亲非故的两个人,本来没有半点血缘和姻亲关系;但是,由于某种机会和缘分,客人有幸被主人视为知己、莫逆、忘年交,从而受到一系列优厚的礼遇,一跃晋升为“家达子”。前文中所叙的李老之言,无疑就是最好的佐证。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如果进一步引申,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发小”和老乡,关系好走得近的邻居……理所当然地都可以进入“家达子”的范畴。
笔者曾经去过一家饺子馆,其牌匾也叫“家达子”。这名字起得不错,不仅通俗上口而且还挺接地气。据说全国各地像哈尔滨、齐齐哈尔、锦州、烟台、青岛、温州等城市,也都有叫这个名字的餐饮店,生意十分红火。一句话,家和万事兴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