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合窑性——老话新说之一百九十三

(2019-03-15 10:23:15)
标签:

民俗文化

人生感悟

        (此文已发表在今日的天津《中老年时报》上)

       近年来,煎饼果子成了人们早餐桌上的一道靓丽风景。舀一勺绿豆面糊,倒在热铛上摊开;磕两个鸡蛋,稍等一会儿翻过来,卷进油条或者果篦儿:再刷上点腐乳和甜面酱,这就是被无数人称道的美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津城里头大街小巷星罗棋布的千百个煎饼果子摊儿,没有一家不赢利。

       曾几何时,一些有头脑的商家标新立异,在煎饼果子中加进火腿肠、蟹肉棒、鱿鱼和海参,于是售价随之飙升。常言道,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那几十元一套的煎饼果子照样不愁买主。

       不过,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已届耄耋之年的皇甫老人,面对此情此景,语气有几分无奈地说:“这玩艺儿不合窑性啊!”       

       “不合窑性”是老天津卫人常讲的一句俗语。所谓“窑性”,本来是砖瓦生产行业的一句术语。我们知道,泥土成型以后需要经过入窑烧制的过程。而种类不同的砖瓦,对温度、火候和时间的要求都不一样,比如带彩釉的就必须多烧一遍。因此,砖瓦厂的每一孔窑都有自己的“窑性”,“不合窑性”的东西是绝对不能放到一个窑里烧的。

        或曰,好像有不少北京人也爱讲这句话,因此恐怕不能够算作天津人的专利吧?是的,仿佛相声演员孟凡贵就曾经在台上不止一次地说到过“不合窑性”,他是不折不扣的北京人。然而,孟凡贵的师傅高英培可是一位“老天津”。前文提到的皇甫老人,更是土生土长的“天津娃娃”。据专家考证,冀鲁地区的方言土语中也有“不合窑性”的说法。而哏儿都的老少爷们儿说这句话的时候,内涵似乎更加丰富,语境运用得也更广泛。

        比方说,一个年轻帅气的男子身穿金利来西装和苹果牛仔裤,脚下却蹬着一双“同陞和”的老北京布鞋,手中再摇一把蒲扇,这副打扮肯定是“不合窑性”。

       又比如,新房装修是清一水的欧美风格,灯具和家电也完全都是现代流行品牌。殊不知,客厅里却摆放了一套红木八仙桌和太师椅,这同样也是“不合窑性”。

       而值得一提的是,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举个常见的例子,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时至今天,一些家庭和单位还总是要贴对子。按理说,面对着门口时右手是上联,念完了这边再念那边,中间的横披也应当从右往左念。可是,现代汉语早就改为从左往右书写和阅读了,倘若较起真来,的确有点“不合窑   性”。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在这些地方纠结。仍拿煎饼果子来说,年轻人或许不知道,早年间这种小吃并非早餐而是夜宵,而且摊皮儿的时候从来不放鸡蛋。有谁能想到,如今居然演变成了这般模样,可见这“窑性”也在不断的磨合之中改良与变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