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景不如听景——老话新说之一百六十一

(2018-06-13 07:16:04)
标签:

民俗文化

人生感悟

        (此文已发表在昨日的天津《中老年时报》上) 
        许大爷的文化水平不高,他说自己就是个出大力的。可他不乏艺术细胞,从小就向往浪漫之都巴黎。如今退休了,终于有机会跟老伴去了一趟法国旅游。他颇有感触地说:“依我看,那塞纳河的风光比海河也不了哪儿去。老话一点不假,看景不如听景啊!“
      “看景不如听景”也是老天津卫人常讲的一句俗语。世界那么大,一个人穷尽此生,也不可能去遍所有的地方,因此大多数时候还要通过别人的经验来了解。这句老话的意思是说,听别人介绍某处的优美景色时无限神往,可当自己身临其境以后,却感觉原来亦不过如此。那么,这究竟又是什么缘故呢?
      窃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别人讲述过程中,听者已经被吊起了胃口,那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无形中提高了对目的地的心理期望值。而等到自己去实际体验之时,主观和客观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落差,于是便会得出”看景不如听景“这样的结论。
      二是讲述者出于某种需要,往往夸大其词炒热点。比方说,去俄罗斯旅游的人都听说过号称“地下艺术殿堂”的莫斯科地铁。据导游介绍,全莫斯科有194个地铁站,每个车站的建筑风格特点都不相同。这种说法本身并无谬误,但若细究起来终归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某些车站的装饰水平明显存在着差距。
      三是如今“听景”的手段丰富,除了语言和文字还有图片和视频等,不少都经过了加工处理,而且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而听者即使按图索骥去看,也未必就能找到最佳的欣赏角度,更体会不到人家的那种意境。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到这里,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寺庙中有座木塔,据说已以上千年历史。塔高七层,内有楼梯可拾级而上;但越走越陡峭,近塔顶时仅可容一人通过。可尽管如此,游客们还非得都上去看看。人多时塔下排起长队,等候几十分钟并不为奇。
      或曰,既是开放的景点就要上去看看,方才不虚此行。要说这话还真有些道理,免去了不少遗憾。然而,对某些上了年纪的人或是腿脚不灵便者为说,就有必要斟酌了。试看那些登顶以后返回来的人,一个个表情各异。有人心安理得,有人意犹未尽,有人不露声色,有人如释重负。偶尔也会有人发牢骚:“白费半天工夫,嘛也没看见!”
      呜呼,这就是看景和听景的区别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