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诗文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审视与建议”之二│吴欣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古诗文教学

(2019-01-03 15:12:59)
分类: 语文教学名师

“古代诗文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审视与建议”之二│吴欣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古诗文教学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附录中呈现了72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相关教学要求在7个学习任务群中分别提出,统整7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定位与教学提示,结合学业质量标准,可以按照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类语文学习活动提炼古诗文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中   古诗文    教学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重构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系统,但并没有单独设置“古诗文阅读”的学习任务群,而是以附录的形式呈现了背诵推荐篇目,包括文言文32篇,诗词曲40首,相关教学要求分散出现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等7个学习任务群中。讨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古诗文教学,需要统整上述7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及“教学提示”,结合“学业质量水平”的描述,明确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类语文学习活动中,古诗文阅读的目标定位与教学要求。

 

一、阅读与鉴赏:寻找进入古诗文的路径

古诗文的阅读与鉴赏,重点关注整体感知、理解阐释和赏析评价。整体感知强调整体性、直觉化的思维方式,强调对文本内容、意蕴、语言等的直观感受和体会;理解阐释要求在文本意义情境中解释具体词句的内涵和作用、阐释文字背后的意义;赏析评价要求超越文本,结合自身经历和生命体验欣赏文本,进而客观地审视、思考文本的思想内容,评价文本的表现形式。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活动的设计需要关注阅读古诗文的一般方法和路径,即“语义—文意—物象—意象”。依托什么进入文本?《课标》要求重点落实三个方面:潜入文字、因声求气、知人论世。

“‘舟自横’是什么形象?必须凭借‘横’的客观词义来分析。‘横’的本义是‘门阑’。《说文·六上·木部》:‘横,阑木也。’ 《十二上·门部》:‘關,以木横持门户也。’段玉裁在《门部》其他字下曾解释‘關’字说:‘關,横物’。‘横’由‘横向的挡门的门闩’,引申为‘横竖’与‘横逆’两义,由‘横逆’引申为‘迂曲’‘任意’‘不定向’等意思。‘江水横流’‘才华横溢’‘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横’的意思都是‘多向的’‘不定向的’。‘舟自横’的‘横’字用的正是这个义项。船在渡口的湾里,自由自在地、方向不定的漂泊,完全是一种动态的景象。‘横’的客观词义决定了舟的形象,也落实到诗意上。”[1] 准确理解字词的意思是学习古诗文的基础,理解要立足于文字学,经由文字进入文本的内里。这样才能借助“客观”的文字形成“主观”的体验,而不是浮在主观体验上自说自话。

因声求气是传统语文教育重要的读书方法,“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2] 。阅读《项脊轩志》,朗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一句,读“再”的时候用虚声,用来衬托“矣”,读“矣”的时候用拖音,像一声长长的叹息——由“篱”到“墙”表现了情感隔膜越来越大,作者对家道没落衰败的现实怨恨而又无奈,貌似客观的记述中抒发了深长的感叹。“吟诵,是中国旧诗传统中的一个特色。我以为,它是深入了解旧诗语言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它能够培养出在感发和联系中辨析精微的能力。当你用吟诵的调子来反复读这十九首诗的时候,你就会‘涵泳其间’,也就是说,你会像鱼游在水里一样,被它的那种情调气氛整个儿地包围起来,从而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3] 汉语形音义三位一体,单音节、有声调,这些特点决定了声音的感觉先于意义的理解,因声求气的合理性即在于此。

深度阅读需要检索背景,获得具体的信息,即能够借助作者人生中的关键事件体悟其真实的内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必”字里有什么隐含信息?梳理作者的经历可以发现李白写诗时年近五十,“必有用”,到了现在依然没被用,哪里还有什么“用”的机会?“必”字用得那么肯定,表现的却不是作者满怀的信心,而是不能接受现实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凉。

汉语的特点决定了以上三个方面是阅读与鉴赏古诗文的基本路径,以此为基础不断积累阅读经验,拓展鉴赏角度,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二、表达与交流: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收获

古诗文阅读中的表达与交流,主要涉及三种能力:陈述与叙述,能够有条有理地呈现事件,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变化或一定的逻辑顺序记录事件的前后经过或者变化过程;描绘与表现,能够用文字勾勒事物或景物的整体状况和局部细节,并在此过程中显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认识与思考;解释与分析,合理地说明现象出现、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事物发展的规律。整理《课标》在不同任务群中提出的相关要求,古诗文学习中的表达与交流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过程性写作。《课标》要求学生“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4], “积累、梳理要有系统、有计划,要有步骤地、持续地进行” [5],读书笔记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记录阅读收获的良好习惯,提要有助于梳理行文思路,了解作者架构文章的思维方法与呈现方式。语言现象积累卡片有助于分类整理语言现象,在对照比较中发现语言运用的规律。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点点滴滴的记录。

其二,文学性写作。学习古诗文,“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6] 。凭借丰富的阅读积累,学生可以尝试从模拟开始写作古诗文,或者用文言写传记、小说、散文,在写作过程中体味古诗文的精妙。

其三,评论性写作。“根据需要,可以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7], “把自己的研究发现用论文形式呈现出来” [8] ,评论需要借助一定的文艺理论,在文学评论的过程中,学生所学的文学知识在积累与运用中得到强化,最终达至结构化。

三、梳理与探究:探索发展脉络和语言规律

古诗文阅读中的梳理与探究涉及的能力要素比较多:筛选与提炼,按照一定的标准要求选出合理的语言材料,并在此过程中提取出该类语言材料的特点或运用规律;归整与分类,将混杂的语言现象或文字材料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划分类别,使之呈现出类别特征或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比较与抽象,对比同类语言现象或语言材料,抽取其共同特征,梳理其不同之处,并用概括的语言界定其异同;收集与组合,积累语言材料,能够依据相关知识框架或概念体系梳理、整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在不同情境中使之成为有序列、有结构、有主题的整体。

基于以上能力要素的描述,7个学习任务群提及的梳理与探究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建构文学史发展的脉络。

《课标》推荐的72篇古诗文,基本上呈现了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变化的过程。过去学生大多通过文学常识记忆中国文学发展脉络,对文体演变的过程没有真切的体验。合理安排72篇古诗文的学习顺序,通过研读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勾勒文学史发展的脉络,借助阅读体验建构知识体系,了解文体演变的原因,进而落实“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学习目标,“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9] 。如图所示:

根据文体演变的过程安排古诗文的学习顺序,其中可以设置两个学习主题:诗词曲的演变历程、古文运动的背景与主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从骈文到散文的发展历程。需要说明的是,上图中的“古文”专指“古文运动”倡导的回归秦汉散文创作传统的“古文”。

第二,探究不同文体的审美特征。

我国古代文体丰富,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功能和审美特征。“简单地说,距离音乐文学、民间文学越近,越需要使用地道的大白话,语言要平易自然,如果再能放达或风趣更好;雅化的时间越长的,越要求典雅精致,就要用典故、讲对仗、调声律,要文绉绉才好;用律句或齐言的,讲究的是唯美、庄重;有拗句或杂言的,就要雄健、活泼。” [10] 高中生在鉴赏古诗文的时候习惯无意识地使用“概念标签”,什么样的文体都可能被贴上“清新自然”,谁的作品都可能用上“雄健豪迈”。在学习72篇古诗文的过程中关注不同文体的功能和审美特征,立足于真实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打破“模式化理解”的局面,走出“概念化解读”的误区。这一点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有明确的要求:“选择中国文学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这样的梳理也能够推动学生深度阅读经典名著。诗言志,借助诗歌言明情志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方式。《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上周瑜曾吟诗一首:“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在大战前夕的紧张气氛中,这首诗很好地表达了周瑜的意气风发,传递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声。《红楼梦》中黛玉计划在元春省亲时大展才华,但元妃要求作“一匾一咏”,她只好无奈地做了一首五律“应景儿”。为什么黛玉做五律很无奈?因为五律格式一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她的自由发挥。“古体不拘排偶,可以直抒己意,故虽有句法,锻炼之工尚少。至五言八句,声律对偶,格式一定,必须铸意成辞,命辞遣意,非锻炼句法,何以见工?” [11] 黛玉和宝玉闹了别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写《葬花吟》,用的是歌行体,因为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或兼有杂言,多用来指事咏物、抒情写意,便于抒发内心情感,在表达上能够错综阖辟、自然超逸。

如此,“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形成互动,共同促进学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的提高。

第三,梳理文言文的语言运用规律。

高中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梳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语言运用规律。这一目标的达成可以采用从分散到集中的方式,在学习单篇文章的时候要求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现象,写语言札记,随时记录点滴材料。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学习过程中“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12] ;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和“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两个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中集中一段时间归纳整理,“试写短文,整合和解释有关现象”“通过专门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3]。

需要说明的是,72篇古诗文的教学安排应该“分类讨论”。“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阅读与表达”两个学习任务群都要求“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不少于1/2”,《赤壁赋》《项脊轩志》《陈情表》《兰亭集序》等可以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学习;《师说》《谏太宗十思疏》《六国论》《与元九书》等可以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学习。“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要求关注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论语》十二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老子》八章、《孟子》一则可视为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引子”。“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要求“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准确理解。” [14] 《报任安书》《五代史伶官传序》《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几篇文章中的语言现象相对典型、集中,是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合宜素材。“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要求“选读体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代表作品,参阅相关的研究论著,确定专题,进行研讨。加强理性思考,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趋势” [15] ,《屈原列传》 《劝学》《季氏将伐颛臾》《大学(节选)》《中庸(节选)》《逍遥游》等古文,以及《登高》《书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古诗凸显了中国文化、中国文人的价值追求,适合作为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资源载体。

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可以依据学习目标灵活使用精读指导、专题阅读、项目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设计、实施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1]王宁.语文教学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20058.

2]刘大櫆.论文偶记[M.范先渊,点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6.

3]叶嘉莹.叶嘉莹说晚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557.

4][5][6][7][8][9][12][13][14][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8161818282121171627.

10] 张一男.古诗文鉴赏者的穿越指南[N.中国教师报,2018-03-28.

11]冒春荣.葚原诗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578.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1001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