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4月1日,星期三。傍晚时分,如同昨天一样,两条“大消息”翩然而至:
一个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其中涉及到司法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另一个是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新措施,其中包括促进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以及拓宽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范围。未来,社保基金将可以购买地方债,直接投资股权的范围扩大到优质民营企业,信托贷款投资比例提高到10%,允许在银行一级市场投资同业存单等。
很明显,自“两会”结束后两个星期以来,官方出台稳增长措施的密度明显在提高。从以前的“周末出利好”,变成了“天天有利好”。有些时候,还会出现一天两三个利好联袂而来的现象。
此外,官方对宏观经济的观点,似乎也有所调整。3月15日“两会”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总理在回答韩国记者提问的时候,否认中国出现了通缩。但到博鳌论坛召开的时候,央行的领导已经在说“警惕通缩”了。同样在博鳌论坛上,财政部楼继伟部长表示,1万亿地方债置换计划是不够用的,这距离此前副部长“辟谣”时确认只有1万亿,也不过两周左右的时间。
种种迹象显示,在3月中下旬这段时间,中央在宏观调控上根据新情况做出了新的决定。
那么,新情况到底是什么?对此,我们这些“处江湖之远”的人无从知晓。但一季度经济数据不理想,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是毋庸置疑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这样密集地针对股市、楼市、制造业、服务业连续不断出台利好。当然了,“救亡”并没有压倒“启蒙”,今天“深改组”的新成果就是证明。但在2015年这样特殊的年份,孰轻孰重,很难按照事先的计划“按部就班”。
2015年为什么特殊?因为这是美元的加息之年,全球热钱正在回流美国。2008年金融风暴后,美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创造出大量美元。而这些美元被释放出来之后,就逃离美国,进入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新兴经济体,比如金砖国家。
进入加息之年后,这些热钱流动方向发生逆转,开始回流美国,并被逐步收回到美联储的“潘多拉盒子”里。这也就是去年以来,全球出现通缩迹象的主要原因,当然技术进步带来的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世界第一大产业(中国房地产)出现逆转,都加剧了这种情况。
我的判断是,中央之所以在3月中下旬突然在稳增长上频频出手,变得比较激进,正是这两大原因造成的:一是2015年首季经济数据不好看,而且远超预期;二是要打提前量,应对美元加息后将更加明显的通缩。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周末,会不会有新一轮“降准”呢?我的看法是,这个可以有。而且即便这个周末不降准,下个周末也差不多要宣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