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对于裸泳的人而言,海水是块遮羞布;对于A股来说,这块布则是2000点。
今年以来,上证指数已经三轮逼近2000点,并数度失守。在机构齐心合力的抢救下,每次都失而复得,勉强守住。中国股市的游戏规则,大家都懂。所以媒体众口一词,把2000点称为“政策底”。
其实我觉得,2000点根本没有那么重要,这样死守下去,毫无意义,反而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第一,从技术上看,调整的时间和空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股市需要调整的时候,如果你任由它按照自身规律调整,达到应有的幅度,可以迅速将做空力量释放。当市场低到一定程度,空方自动加入做多阵营(空翻多),股市自然而然就涨起来了。但如果人为控制,不让该跌的市场跌透,只能延长调整的时间。也就说,需要用时间来换空间。
第二,“政策底”需要“政策资金”来维持。能受命来支撑政策底的,当然都是国有背景的机构,包括券商、基金、社保基金等,让他们人为筑起一道估值的水坝,固然非常体面,减轻了证监会、交易所的舆论压力。但谁获益呢?当然是随后IPO的企业,以及他们背后的股东,要知道,这些大部分是私人企业,股东中有权有势者不少。在注册制即将让中国股市价格变得公平之前,2000点的死守,只能让少数人获取“最后的超额利润’而已。所以,我建议在注册制出台前,不碰新股,不用自己的血汗钱替他们抬轿子。要买,也只能买真正跌透的股票。
第三,死守2000点不利于股市的改革。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今明两年,中国需要在房地产市场和汇率上“维稳”。因为这两个方面都非常敏感,而且影响重大,不容有失。但股市的影响就小很多,它早已经不是最大的资金池,楼市才是。在大力倡导改革的年份里,房地产市场、汇率已经被迫要“走老路”,不能轻举妄动,如果连股市这种次要的领域也不敢突破,那何谈改革呢?
事实上,让A股估值尽早跟未来的注册制接轨,是当前股市的首要任务。撤除“政府之手”的阻拦,让股市真正按照市场规律波动,让愿意在熊市中发行新股的企业率先IPO,给二级市场提供一批真正物美价廉的新股,才是管理层应该做的。
中国此前进行过多轮IPO改革,出台过无数新政,最终都没有获得好评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为阻断市场之河,建立估值的大坝,让能上市的企业享受高估值,让少数人一夜暴富。而这些企业又常常是化装成“二八少女”的“半老徐娘”,上市一年不到,就脂粉脱落、面目狰狞。
“跋前疐后”是个冷僻的成语,用来形容证监会目前的困境非常贴切。“路径依赖”就像是地心引力,强大而难以抗拒,在中国尤其如此。愿他们多一点担当,多一点魄力,多一点理想主义,真正撑起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股市,而不是什么2000点。
(本文作者:天天说钱;欢迎转载,但必须保留署名。“天天说钱”是一个原创财经评论发布平台,以相同的栏目名称,在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微信、搜狐博客、搜狐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同步更新。微信公众订阅号tttmoney免费为你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你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