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发现,在《案例集》的前言还留了读书会邮箱,点进去之后看到各个案例都有跟踪分析。浏览了东方雨虹的简评,和我的判断倒是挺接近的,心里有些小高兴(但是苍老师看得真的很细,现阶段我还定位在熟悉分析框架上,无法像他那样细)。
不过,看了几只股票了,还没看到一只值得买入的。选股真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面对一群侏儒,你要挑些稍微高一点,同时你也可以谁也不挑。如果光是挑个稍微高一点的,难度会降低至少一半。关键是,你还可以有不挑的权利,这就麻烦了,挑,还是不挑呢?
和阿胶、科伦、雨虹不同,新天科技是另外一类股票。前者是在传统经济中如鱼得水,现在正在努力转型,后者则是直接受益于经济转型,它没有任何历史包袱。也许是这个原因,看这只股票所花的时间更少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现在相对熟悉了一点。
简单地说,新天科技就是在一个需求很旺的行业,自己又很小,传统的大行业小公司。但它又面临着阿胶、科伦、雨虹完全不同的问题。看阿胶、科伦、雨虹,主要是着眼于大逻辑,而对其经营质量,特别是在它们擅长领域的经营质量,可以少花点精力。新天科技则不同,这个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左看右看,看不到它有什么竞争优势。这等于是在一片红海中的一片孤舟,很难去判断它几时会翻船。
从历年营收来看,一年比一年低。注意到《案例集》中提到,主要是因为产能的问题。谈一点我自己的感受,《案例集》的案例,应该不等于苍老师认可的股票,不等于可以买入。能入选这本《案例集》,我想主要原因是有代表性。这不,新天科技就是产能端出了问题。看到这里,我想起了之前看科伦,我关注的一点就是,是不是川宁项目一满产,就立即能卖出去变成营收。从以往的各种报告来看,很明显是的,这可能是抗生素中间体这个行业的属性,也可能是科伦的销售渠道发达,也可能是一部分中间体是自用的。但新天科技是不是这样呢?从年报的表述来看,并不是。年报中就有提示风险,说销售未达预期也是一种风险。
在2014年及之前的报告来看,一方面是募集的资金正用于扩大产能,另一方面超募的资金又用于营销升级。这两者从逻辑上是一致的。但到了2015年情况就有了变化。在2015年半年报中披露,上半年营收增长乏力,其中水表倒是增长得不错,有30%的增速,问题是其它三种表都负增长了。半年报只对燃气表的负增长有解释,但对占比第二的热量表为何负增长只字不提,要知道,热量表不同于燃气表和电表,后两者新天只是追随者,而热量表它是领先者,而且营收占比仅次于水表的,这么重要的产品,却不披露为何增长乏力。但在分产品毛利率章节中,我们又可以看到,热量表不止营收负增长,而且营业成本还大幅提高(公司解释说是因为热量表中安装工程毛利率低)!
我认为目前的情况说明新天科技的问题不止是产能。如果说是产能不足,那已经交易的产品,毛利率不应该下降这么多。这等于说,公司告诉我们,一来产品供不应求,二来我还只能选择毛利率低的做,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营收还下降。
鉴于此,我对这个公司的兴趣大减。如果还想深挖的话,可能我会去找各种表的龙头,对比一下毛利率和增速。据说在智能水表方面,新天的毛利率和龙头三川股份差不多,而新天的智能水表营收不错,没必要多花时间。总之对这个公司兴趣不大,倒是让我接触到一种和阿胶、科伦、雨虹不同的企业,开拓了视野。
最后补充一下对科伦药业川宁项目的理解。之前我看科伦时还不是很熟,了解到其关键是川宁项目之后就停止了。这两天查了一下资料,首先说一下,像科伦这样建立了分析支点之后,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分析支点上,这样效果非常好。
现在了解到的情况,川宁项目是伊宁市的发展战略之一,简单地说,就是这个小地方,经济不好,就业压力大,所以想通过引资来发展经济。在当地除了科伦外,还有不比生物发酵企业,比如之前我买过的安琪酵母。这说明,科伦,不止科伦,大家去那边投项目,是当地政府鼓励的。从川宁项目的发展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地政府是极力希望促成此事的,并不是有意刁难。比如有一次民众对异味不满,其实就是当地政府要求各家企业要开足马力干,以完成生产任务。因为大家一起生产,所以异味的问题就更加恶化了。
而川宁项目选址在开发区,事实上开发区有不少企业在那边。这是因为,选址不是企业负责的,而是政府的规划。那片地,先是规划给了开发区,后来又发展了房地产,结果就是买了房的民众对异味很不满。开发区一共有16万人,而伊宁市只有60万,这人数还是挺多的。
再说说这些企业,科伦是最大的一个,从它在环保上投入的成本来看,也是最大的,据说效果也是最好的。但问题就是,这么多企业都是异味的制造者,而科伦又是最大的一个,所以,除非所有企业都做得最好,否则科伦做得再好,其它企业继续乱,科伦也不好过。从资料来看,是有其它企业故意在抹黑科伦,把民众的注意力和焦点引向科伦的。
再看看这个异味问题。据说10年前国外是搞不定的,雅培因此不再生产,转而从中国进口。当然,10年前搞不定,不等于现在就搞不定。而且雅培不再生产,也不完全是因为搞不定,而是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战略有关。但是,异味这东西,应该是很难彻底解决的。退一步说,就算科伦搞得定,其它企业也搞不定,到时科伦也不好做。
了解到这些信息,我认为,现在问题的焦点已经不是技术性的了,而是政府、企业、民众之间的一种博弈。一方面,政府是十分希望能满产的,这是他们的战略政策,先不说会带来大量税收和就业,这当中不止涉及一家企业,而是一大批企业,大家投了这么多资金,你想停就停,以后还怎么混?而从企业的角度,科伦在风口波尖,而且投了这么多钱,不可能停,而其它大量企业呢,它们现在只能拼命去抹黑科伦,这是因为,如果为了控制异味而不得不停掉一些企业的话,不可能停科伦,而只能是其它坏孩子。所以,它们现在必须把大家都变成坏孩子,铁板一块,才能占据最有利的局面。而民众呢,要知道,这些企业对当地经济,就业的拉动是十分明显的。如果真臭到不行,自然是不可以忍受的。但如果是有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闻久就习惯了。所以,他们会抗议,一而再,再而三,最终是三方形成默契。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康熙王朝》中的一个情节。青年康熙要撤藩,引起三藩造反。康熙给王辅臣的信中写道:朕必胜,吴三桂必败。
当然,康熙说这话时,离吴三桂失败,还有好几年时间呢。所以,科伦的川宁项目,早晚是能解决的(人家一年10几亿经营性净现金流入,川宁已经投资了70亿,要追加还是能追加的),只是投资者如果想介入,可能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因为我们说,将来大概率是抗议,减产,恢复,再抗议,再减产,再恢复,直到当地民众感受到经济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好处,而鼻子也闻习惯了,此事才能消停,而这个过程,不是靠资金投入,而是靠时间,也考验科伦的危机公关能力。
以上是企业分析。还有估值呢。科伦的行业属性不是那种能有高溢价的企业,而且现在又有这么多利空,历史上动态市盈率最低去到20倍,而现在还高达31倍,但要知道,现在用市盈率来看科伦是不合理的,因此它在多重利空打击下,利润降得挺厉害。如果用PB来看呢,历史最低去到1.8,而现在它是2.04,已经差不多是最低了。
但先别忙,无论是大输液,还是抗生素,都是成熟行业,历史最低,可不等于最低,如果接下来估值有下行的趋势,那现在估值还在半山腰呢。但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因为相对历史的"低估",虽然可能有进入成熟期之后估值下行的因素,但更多的应该还是对川宁项目的悲观情绪。也就是说,只要川宁项目看到曙光了,那估值至少应该会有一个向上提的过程,而与此同时,业绩也会有可观增长(翻倍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