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季度投资总结

(2014-09-30 21:49:50)
标签:

股票

分类: 夜灯下的思维碎片

第三季度,我跳槽到新单位而要做的项目终于启动了。从我进去到启动历时一年,这样的效率令人十分无语。虽然这个项目在业界褒贬各半,甚至不少人认为是不靠谱的,不过就我观察,在银行做中台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处理不靠谱的事。比如应付监管的调研,本来什么都没做,硬是百度出一些高大上的表述抄进去。现在遇到这种东东,我都是交给别人去做,我连管都不管,浪费我的时间。做前台的又怎样呢?别以为做信托、同业的就了不起。现在这种市场,傻子都能做,等退潮了再说吧。当然了,潮还没退,人家已经赚足钱了,到时留下一屁股债就说是风险没管好是风管的责任。事实上,银行赚钱的方式千万种,破产的方式就只有一种,那就是风险没管好。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活。虽然在工作上人家对风险管理不重视我有不满(其实不满的主要是钱比他们少),但从事风险管理和计划财务的工作我十分满意,因为这些工作与我的性格是相符的。而且,我可以很方便地将工作和投资联系起来。投资上,大多数人也是重收益不重风险,这样的人越多,对我就越有利(好阴险啊!)。

基于这种判断,我也就渐渐将工作和生活分开了。以前是到手的任务百分之百二保证质量。现在我只是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领域,比如风管技术学习,团队管理等。没有价值的,一边去吧,省下来的心思,放到其它领域,比如我这几个月花了不少时间看房买房。

“投资是生活的寄托”这个网名,有其产生的背景。当时视野比较窄,除了工作外就是买股票。说白了,买股票就是生活的调节剂而已。今天红了,嚎,代表一天过去了;明天绿了,嚎,代表又一天过去了。现在除了工作和投资外,我又发现了一些好玩的事,比如养养鸟啊,健健身啊,这些也是生活的寄托。不止一次人家看到我这个网名,以为我投资很牛。对于这种误解我越来越心虚,所以,决定从第四季度开始,改名为“寄托”。发微博,一来可以记录生活,二来可以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何乐不为?

东扯扯,西扯扯,偏题久矣。这是一篇投资总结好不?还是回到投资上来吧。

一、“寄托”基金分析报告

第三季度持续对个股仓位进行微调。目前除了中国重工和中国平安由于卖出部分锁定利润外,其余个股的仓位普遍在4%上下。正如之前微博上所说的,适当大一点的仓位,才有可能使用“骑龙策略”。所以,这一步棋在短期不一定有效,但却能为将来留下余地。

另一方面,苏宁的不作为也让我思考了很久。这只股票好与不好,恐怕目前还不好评判。不过,对于一笔不确定性较高的投资,我拿了一个过大的仓位,这就有问题了。对于集中与分散的问题,之前一直纠结在到底持有多少只?现在则不同,即使持股数量是一样的,不同股票间仓位的不同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辛巴的做法来看,2012年重仓茅台,是他当年能够盈利的重要原因;然而此后桂林三金的长期不涨,使得辛巴渐渐放弃了重仓的做法,改为“百箭穿杨“。但我发现事实上并非如此,作为其第一仓,好想你在辛巴的组合中肯定不止1%。当然,到底是有重有轻好呢,还是平均仓位好呢,我还没有个结论(可能这个问题就没有结论)。但是从哲学的角度以及辛巴的操作来看,恐怕还是有重有轻好。所以,我退出了部分苏宁,并在最后第二个交易日将四方股份换成好想你。好想你目前占比8%,第二重仓。这也是我“众星捧月”策略的第一次尝试。

 http://s16/mw690/004azAvugy6Msbdpszd9f&690

(一)业绩分析

本基金于2012121日成立,至2014930日净值累计涨幅71%,跑赢沪深300指数56个百分点。资金量累计涨幅241%

年初至今净值累计涨幅14%,跑赢沪深300指数9个百分点;期间平均仓位81%,业绩基准为4%,即跑赢业绩基准10个百分点。

第三季度净值累计涨值18%,跑赢沪深300指数4个百分点;期间平均仓位81%,业绩基准为11%,即跑赢业绩基准6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由于四舍五入会有误差。

(二)仓位分析

第三季度一开始,我将仓位从上季末的81%降至78%,这是一个错误。事实上,无论是81%78%,在当时的市场中都是比较舒服的仓位。问题在于,舒服是相对市场而言的,市场一旦变化,舒服就变成不舒服了。从当时的市场来看,虽然难言接下去是上涨还是下跌,但怎么说也是一个低位。我的错误在于,在低位时,没有前瞻性地适当超配,比如说,配到85%90%。这样下跌还有10%15%资金出击,上涨了还能适当减仓。78%,这个尴尬的数字,使得接下来大盘一涨,加也不是,减也不是,甚为被动。目前仓位83%,市场已经涨了一大段了,这个仓位应该还可以。

83%仓位包括了18只股票,而17%的现金中,包括了8%的中行转债。以下分析,均是对18只股票的分析,不包括中行转债。

(三)集中度分析

    1. 股票类型集中度分析

18只股票中,有14只是困境反转股,市值占比64%4只绩优价劣股,市值占比20%。之所以将此两者分开,是因为其投资逻辑是不一样的。

困境反转股,关键在于戴维斯双击/杀。买入时主要把握两个事实,一是价格便宜的事实;二是业绩反转的事实。一般来说,只要业绩反转,价格就会跟着上来,比如现在的新大新材。价格便宜的事实,只要审慎估值、分档买入、持续优化,问题不大;怕就怕在买入之后业绩一直不反转。这种情况多了去了,比如伟星、苏宁,所以我才采用拐点集中度限额来规避这种风险。(我推测,一旦业绩从反转变成增长,那么就是一只成长股了,这时应该看PE,用格氏公式。)

绩优价劣股,让我吃尽了苦头,像平安、银行、京东方、神华。你会发现,它们的业绩是连年增长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自是极好的,但是以上几只股票,价格呵呵。以银行为例,从2010年开始,大家老是说,不良数据是假的,会爆会爆。今年确实爆了不少,不过从2010年算起,这已经是第4年了。大家不是喜欢短线么?4年时间不算短了,你可以几天博一只重组股或新股,就不能4年博一下不良不爆么?所以,讲逻辑你就输了。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限制这类股的比例。下一次你看到一只业绩连年增长,价格却不怎么动的股票,你可以买,因为很大可能你买了没多久就涨了;但是买之前,你最好检查一下你的投资组合,看看类似的股票你配置了多少。不能太多,因为你不一定是对的,即使你对了,市场也可以不理你。

2. 投资者集中度分析

18只股票中,有3只是多剑合璧股,占比16%11只是辛巴股,占比45%1只是山大湿股,占比5%1只是淋大湿股,占比6%;还有其它股2只,占比12%

多剑合璧股

伟星股份:佐罗+一只花蛤。这个业绩比较差,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佐罗和一只花蛤有误。事实上,这一只股票是很久很久以前买的。那时股价还没跌透,即使当时跟着辛巴买,相信到现在业绩也不会好。总之,有赚就行,不是吗?

好想你:辛巴+山大湿。上一次双剑合壁,是桑乐金,这次是好想你。这一只是辛巴的第一仓,相信非常不错(不过,我单位楼下就有很冷清的一家,买过它家的枣吃,SOSO。)

苏宁:丰胸+经历。我承认我有点怀疑买苏宁是一个错误,所以逢高减了几次仓。一来是丰胸有点神叨叨的,我也不知他在说什么。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这几年的业绩很不错。除了苏宁和李宁外,其它持仓都很棒。关键是,不是说12元可以买么?完了又说自己其实没买多少;经历也很不错,但他持有平安多年最后放弃卖出了,卖出之前也是常说平安好。总之,还是那句话,有赚就好。

辛巴股

江西铜业、宝肽股份、江中药业、中国神华、中国重工、吉林敖东、攀钢钒钛、京东方、桂林三金、南都电源、奥克股份。

山大湿股

新大新材,山大湿选股很不错,可惜其持仓信息比较难获得。可能是关注得不多,接下来要好好关注。

淋大湿股

龙源技术,淋大湿前几年主攻成长股,最近处于混沌状态,不过他对龙源业绩的判断还是很准的。

其它

兴业银行,这一只是从招行换过来的,换之前招行盈利8%,银粉的痛。

中国平安,也是痛,不过它比银行好就好在波动比较大。印象中这几年在2850之间来回几次,我优化了又优化,拿了个还可以的价格。

3. 拐点集中度分析

拐点分析是针对困境反转股而言的,和绩优价劣股无关。其背后的逻辑是,除非专业人士,否则判断拐点是很难的事。既然这么难,那就不加判断,只依赖事实,用时间换空间,只有当组合中有足够多的股票已经出现拐点,才能买入未出现拐点的股票。

拐点是否已经出现,好像也不是那么好判断的。我大概是从个股和行业两个维度分析,看看营收同比、环比情况,再看看网上评论。大致上,我将股票分为三类,一是明显出现拐点的(HIGH,一般是行业和个股拐点已现;一是比较模糊(MEDIEM),一般是行业和个股一个已现一个未现;三是拐点未现(LOW),就是行业和个股拐点均未现。当然,这三类界限比较模糊,划到哪一类可能和我当时的心情也有关,所以大家如果觉得分得不对的,还请指出。

HIGH:江中药业、新大新材、龙源技术,共占比14%

MEDIEM:江西铜业、吉林敖东、伟星股份、好想你、南都电源、奥克股份,共占比28%

LOW:宝钛股份、中国重工、攀钢钒钛、苏宁云商、桂林三金,共占比21%

4. 板块集中度分析

主板39%,中小板25%,创业板19%

二、“寄托基金”风险管理体系

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十分看重体系化、一致性。而这几天构思第三季度总结时,我发现自己很多地方做得不够。比如设立了“熊市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牛市不落后沪深300指数。”的目标,却没有去思考如何实现;再比如,说要发掘靠谱投资者,结果一直没行动。我发现,投资中的风险管理,和银行的风险管理,是相通的。而巴塞尔协议第二支柱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提供的风险管理框架,可以为投资体系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ICAAP简介见附件)。于是我尝试参照ICAAP来搭建“寄托基金”的风险管理体系,相比上半年总结,我主要是强化了以下几点:

关于风险偏好

l  风险偏好要细化,才能具备指导性;

l  风险偏好应该与风险管理工具一致,在风险偏好的细化表述上我尝试了将其与现金管理和投资工具管理等挂钩。

关于风险识别与评估

l  首先,我识别了股票交易的四种风险;

l  其次,我识别了由于用靠谱投资者代替靠谱股票衍生出来的四种风险;

l  识别出来的风险,应该通过风险管理工具去缓释和化解。

关于风险管理工具

l  风险管理工具,应该能有效缓释和化解风险;

l  风险管理工具,应该能与风险偏好挂钩;

l  风险管理工具要严格执行、持续跟踪、并通过风险报告进行过程考核。

关于风险报告和考核

l  风险报告和考核主要偏重过程考核,而非结果考核;

l  风险报告和考核应与风险偏好、风险管理工具一致。

http://s14/mw690/004azAvugy6Msbln3fnfd&690(一)风险文化

1. 安全

2. 齐物

以上两点在上半年总结中已有详述,此处略。

(二)风险偏好

熊市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牛市不落后沪深300指数。

以前写到这里就打住了,完全不具备指导性。首先,大幅是指多大幅度?不落后是指什么?怎么定义牛熊?还有一个期限问题,如果精确到某一天,要实现以上目标,那不可能,也没有意义,所以我试着细化。

以季度为期限,如果沪深300单季涨了,那么基金涨幅不能小于指数涨幅的一定比例;如果沪深300单季跌了,那么基金跌幅不能大于指数涨幅的一定比例+2%。该比例等于当季的平均股票仓位。这意味着:

l  如果沪深300单季涨了10%,而我的平均仓位是80%,则基金至少要涨8%,也即所选的股票涨幅至少要和指数持平。

l  下面将会讲到,风险管理的工具之一,就是以发掘靠谱投资者代替发掘靠谱股票。而这一风险偏好表述相当于说,我相信我依赖的靠谱投资者所选的股票在一个季度内至少是能和指数持平的,我本人主要控制总仓位和组合限额。这就将风险偏好与风险管理工具挂钩。

l  跌市中要求加上2%,一来是参考了过往的业绩,二来是鼓励自己积极去运作非股票资金,比如打新等。

l  之所以这样设置,还考虑到一种情况,就是如果股市处于相对高位时来了一笔资金。如果要求基金追平指数,那么这笔资金就会被迫在没有安全边际的情况下入市,很多公募基金就是死在这里。所以,我将总仓位和风险偏好挂钩,消除这种不必要的烦恼。当然有人会说,这是自欺欺人。这样一来,在牛市中一旦总仓位不够,收益率肯定不行。而你定这样的目标,只是“看起来不错”而已。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我们是想赚钱,还是要赚数据?在牛市中,首要的就是防止泡沫破裂。只要总仓位控制得合理,永不满仓,永不空仓,就一定会赚,只不过赚多赚少而已。只要我有赚就行了,收益率不高又怎样呢?如果我有几千万,我甚至只要全部去买理财产品就可以过得很舒服,你一年翻一倍都没我赚得多没有我舒服,数据好看又如何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投资中固然有很多是反人性的,但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去规避,而不是去死杠。就连巴菲特,也是以净资产增长率作为业绩考核,而不是用股票市值。所以,选择一个合格的考核方式,很有必要。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网友在我2013年投资总结中的留言,说到不必设立目标,顺其自然则可,“微光破晓”也是这样说法的支持者。我的看法是这样的:首先,从赚钱的角度来看,确实不必设立目标,市场给多少,我就收多少;但是,从自我完善的角度来看,设立目标是必不可少的。你只有设立目标,才有标杆去检验自己哪些地方还要改进。也则是说,这个目标,严格来说,并不是用于考核。你没达到目标,会被扣奖金吗?会被领导骂吗?明显不会。所以,这个目标,完不完成,不是关键,也没有必要为了完成目标而打乱自己的步伐。如果有一季度完不成了,我会检查是什么原因,如果是因为策略不对,那就改策略;如果是目标不合理,那就改目标。总之,目标是用来自我完善的工具,而不是考核的工具,完不成是不会被扣奖金的。

(三)风险识别与评估

投资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跳悬崖、坐电梯、趴千年和龙升天。此在之前微博已有详述。下面还会讲到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即靠谱投资者发掘与跟踪。使用这一工具,会衍生出另外四种风险:股票类型集中度风险、拐点集中度风险、板块集中度风险和投资者集中度风险。

(四)风险管理工具

1. 现金管理-阴阳鱼

永不满仓,永不空仓,像岩浆一样,看似不动,其实一直在动,是现金管理的精髓。

现金管理和风险偏好是一致的:我相信我依赖的靠谱投资者所选的股票在一个季度内至少是能和指数持平的,我本人主要控制总仓位和组合限额。

2. 投资工具管理-靠谱投资者发掘与跟踪

以发掘靠谱投资者代替发掘靠谱股票。这“口号”喊了好些时间了,但事实上,这个工具并没有相应的执行。每天看雪球,口水仗一大堆,没学到东东;然后又改为按个股为主线,看某只股票的评论,这些都和该工具南辕北辙。另一方面,选择信任辛巴了,我却老多此一举,看到他买的PB比较高了(浪莎、大富),企业业务比较冷门了(桑乐金、竖瑞消防),就不跟。结果呢,不跟的都涨上天了,奶奶的。有句话说,好股会自己照顾自己。同样道理,靠谱的投资者会自己照顾自己,我的任务是发掘并持续跟踪靠谱投资者。

从风险的角度来看,发掘靠谱投资者,其实是以选错投资者的风险代替选错股票的风险(如上所述包括跳悬崖、坐电梯、趴千年和龙升天)。而一件事是否有风险,关键看你对它的控制力。我认为,发掘靠谱投资者,相比发掘靠谱股票更能把握,从而能通过发掘靠谱投资者,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

靠谱投资者凤毛麟角,一方面要认真发掘,另一方面还要持续跟踪。发掘与跟踪有以下要点:

l  人品要好:GT周什么的,不管业绩如何,直接拉黑。

l  过去几年业绩要好:反例是李驰

l  自己要真金白银买入:反例是刘健位

l  说话前后一致:反例是但斌

l  要总结出他的理念,点出他的命门:比如辛巴的命门是牛市会有跑输的风险;而欧奈尔遇到熊市就惨了;山大淋如果遇到市场对小盘有较长期偏见业绩也不会好。

3. 交易策略管理-先组合,后个股

组合策略-资金配置者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以发掘靠谱投资者代替发掘靠谱股票,虽然能够降低选错股票的风险,但也由此衍生出另外的风险。在这种体系下,理论上只要是靠谱的投资者所买的股票都可以买入。问题就在此,如果有5个靠谱投资者,分别有10%的资金买入绩优价劣股(想想银行!),对他们每个人来说,价格迟迟不涨只会影响到10%的资金。但如果我不加限制地买入,则可能分别买入5只绩优价劣股,占比50%。所以,必须对股票类型集中度进行限额;同样道理,如果他们各自买入1只拐点迟迟未现的股票,或一只主板股票,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另外,靠谱投资者也可能出错,所以也不能整个组合都跟同一投资者。由此衍生出来的风险,包括股票类型集中度风险、拐点集中度风险、板块集中度风险和投资者集中度风险,这就是组合管理的意义所在。

总的来说,我将自己看成是资金配置者,其次才是股票交易者。例如,如果我跟踪的靠谱投资者买入一只股票,这意味着个股价格已达到买入点。这时,我买与不卖,首先应从整个组合层面考虑,看看总仓位会不会太高,如果太高则不能跟;再从其拐点情况、所属板块、所属投资者,所属股票类型,看看买入会不会与整个组合原有的配置冲突,如果没有,我再考虑买入。可以看出,这个原则,主要是通过集中度限额管理实现的。

交易策略-股票交易者

这一部分,包括审慎估值、分档买入、持续优化和骑龙策略,具体是些什么内容,之前已经说烂了。这里主要强调一下它们和风险的关系:审慎估值和分档买入,可防止股价跳悬崖;持续优化可防止股价坐电梯和趴千年;骑龙策略可防止龙升天。

(五)风险报告与评估

包括每季总结、每周业绩报告,以后还要增加靠谱投资者跟踪报告(这个才是重点!)就如上面所说的,风险报告,是自然而然的事。上面说到的各点做了,就能出报告。但往往是,没去做,没去跟踪。所以,出风险报告,至少可以看做是对过程的一种考核。

四、结语

其实还有很多未成熟的思路,不过既然未成熟,而且本期总结已经这么长了,那就等下个季度再说吧。

过去几期总结,每期都花大量篇幅写投资体系,每次都有很大改变,这是因为,这个体系一直不成体系。希望这次借用ICAAP搭建的框架,能经得过考验,希望以后各期,只是往这个框架里填东西,而不是把整个框架打散重建。

下一季度,我已经预知到很多TROUBLES了,但愿能顺利度过。

 

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简介

(一)银行风险管理和家庭消防管理

2012年,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其被业界看作是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III。提到巴塞尔协议,即使是银行从业人员,甚至是不少做新资本的,都只知道内部评级法。事实上,内评只是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之一而已(第一支柱:资本充足率监管)。而即使是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雷曼兄弟也在金融危机中倒了,所以不少声音会说,都倒了,这东西还有什么用?

III第一支柱,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这相当于家庭中的灭火器,家庭遇到着火了,最后一招就是用灭火器。如果灭火器也行不通,就只能打119了。打119,相当于政府对银行进行救助。雷曼倒了,相当于用灭火器也灭不了火,119也救不了。但是,你能因为灭火器无法百分之百灭火,就认为灭火器没用么?当然不能。所以,我们也不能因为雷曼倒而否认巴III

另一方面,难道你家里有灭火器,就可以肆无忌惮么?你出门是不是要检查一下煤气炉有没有关?这叫“政策流程”;你是不是要每两年请电工给家里的电线来个全面检查,看看有没有老化?这叫“风险识别与评估”;你是不是要检查一下楼道里的应急通道是不是畅通,想想万一起火了要怎么跑?这叫“应急预案”;你还要想想,在大火中,你能坚持多久,这叫“压力测试”;你还要时不时对家人进行消防知识宣传,将风险意识植入到家人的DNA中(有没有听说有人半夜起火想抱小孩跑结果抱了枕头,这就是风险意识。在那种环境下,人的行为全是潜意识在指挥,只有平时多想多练多重复,才能形成良好的风险意识),这叫“风险文化”。

以上这些,都和灭火器无关,也则和第一支柱资本充足率监管无关。在巴III体系中,这些内容归为第二支柱,即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顺便提一句,雷曼倒时,它还没实施ICAAP

(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框架

ICAAP的内容,说白了并不难,它就是要求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化、一致化,将简单的政策、流程切切实实做到位而已。可惜就是大家不重视,结果是很多好的想法都流于表面。

1:目标与考核不一致。做银行的同行肯定有同感,很多时候人家给你的考核目标和资源,是相矛盾的。比如说,有些银行战略上要求发展信用卡,却给信用卡定了一个极低的不良率要求。大哥,信用卡就是靠逾期和不良赚钱的,你定个这么低的不良率,还怎么发展信用卡啊?

2:政策没有得到执行。这是一个真实例子,去年某行某分行利润居然为负的。我问了相关的人,说是不是因为这个行没能识别风险。对方说,不是,其实在爆不良之前,各家行的判断不会差太多的。我问,那为什么别的行没事就你们有事?他说,因为我们这类贷款占比50%左右。我晕,就是简单的一个集中度风险,小学生都明白,可惜就是没人去重视,没人去执行。

相关例子还有很多,不过打住,这是一篇投资总结,不是银行风险管理讲座。总地来说,ICAAP包括以下内容:

风险文化

在巨大利益面前,是先考虑风险,还是先考虑收益,这是一个风险文化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好意思我还没整明白。从银行来看,体量较大的,已经不想拼规模的,一般是风险在先,比如富国、建行和招行。以贷款定价为例,前些年,招行对贷款定价设立下限,对市场价格低于下限的采用“硬管控”,就是一律不让做,没得商量。所以,招行的风险控制得好,但规模增长一直较慢。后来觉得这样不行,就变成“软管控”,这个下限只供参考而已。等到那谁接了马行的班,更明确提出“对于监管模糊地带,你觉得有风险不做,等到监管明确不让做了,你沾沾自喜,这是不对的,因为在此之前那一大段利润你没赚到,你应该发展的业务没发展,你的团队没壮大,这就是损失”。(这一段不是原话,是我自己对田行那话的理解。)同样的沾沾自喜也出现在另一个行的CRO上。首先,别人做的你死不让做结果利润没赚到被人甩开了;另外,不该做的你又让做了那么多导致出那么多问题,为什么还不换人呢?不过,就是这个人,除了这个不让做那个不让做(默认选项是NO)外,还天天提ICAAP,他比任何人都重视ICAAP,这个就让我汗了。

以上讲的是招行等体量大的行。小行就不一样了,发展第一位,支行指到哪,总行打到哪。在这类行里,严重的做业务时是不管风险的,做了再说。经济好时,这类行发展得快,经济不好就死了。最近那什么水井贡就是这样的。

类比投资,到底在小资金时是不是应该激进一点呢?如果类比银行,那小资金应该是要激进一点。不过毕竟银行管理和投资是两回事。我只是借用这套框架来指导投资而已,如果类比HIGH了,认为这两者是一样的,那就是入戏太深了。所以我说了,我还没整明白,就此打住。

风险偏好

此为最高层级的内容,很虚,但很重要。风险偏好一般分为多个层次,第一层次一般为ROE、资本充足率、不良率等,然后再分到各条线。对应到投资,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是想赚什么钱,是赚投机的钱,还是赚投资的钱?是赚市场低估的钱,还是赚企业成长的钱,还是套利?不同的风险偏好,应该对应不同的操作方法。投机和投资,并无好坏优劣之分。但如果以为自己在投资,其实是在投机,这种不一致,却是危险的。我之前的错误,在于定了一个目标,但这个目标没有细化,不具操作性,同时我的所有的交易操作和它挂不上钩。

组织架构

这个可以保证风险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过投资往往是一个人的事,所以这一部分对投资作用不大。

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工具

风险识别、评估和计量:通常银行会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集中度风险、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类比到投资,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跳悬崖、坐电梯、趴千年和龙升天。之前我没有有效识别趴千年的风险,结果拿了一大堆死不涨的股票,郁闷死了。

风险管理:不同风险有不同的风险管理工具,常见的就是限额、预警、压力测试等,当然不同风险会有不同的风险管理工具,这里就不展开了。同样的,有一段时间,我没有限额的概念,集中同一板块、追踪单一投资者、仓位管理没做好。

资本管理:资本管理包括资本规划、资本配置、压力测试和绩效考核等。资本的概念比较抽象,可以类比于投资中对资金的运用(当然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两者之间还是有本质不同的,只不过可以类比一下而已)。资本规划和资本配置,类似于投资中的现金管理;而绩效考核和风险偏好要一致,这个很重要。比如说,我的投资工具管理是跟踪靠谱投资者,可是我自己从不对自己进行考核。从2012年跟踪了辛巴之后,就没有像样的跟踪了。

风险报告:风险报告是自然而然的事,以上各项做了,落实了,结果怎么样,写出来。类比于投资,我每季或每半年一个总结,最近每周出一次《品味市场》,将上述提到的内容都归纳在里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政策流程

主要是指各种风险管理工具,要配套对应的管理办法、操作指引等。

信息系统

主要是指各种风险管理工具,要通过系统来实现。类比投资,就是以上各种方法,要做成模板,如我做的一些EXCEL模板。其实我做了一些,不过没怎么用,这就是没有绩效考核、风险报告不完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