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错系统,这里特指小小辛巴所创的容错系统。
据官方说法,该系统包括一个核心理念、五道容错防线和一个追求目标。
用我的话说,则是一个基础,八个环节,分别是:
一个基础:安全边际
八个环节:股票分类、战略部署、基本面分析、适当分散、审慎估值、分档买入、持续优化和现金管理
注:由于卖出策略仍未全面介绍,这里暂时不谈。
容错系统,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分析,这一篇文章不求写得全面,但求突出重点。所以不会涉及到安全边际的讨论,虽然它是容错的基础。八个环节也不会面面俱到,主要是要强调两点:
一、辛巴的文章中,有一些规则是枝节,是可变通的,另一些规则是原则,是应该坚持的;我们应深入思考,分辨出两者的不同;
二、容错系统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讲到某个环节,都要同时谈一谈其它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这样写,会显得很罗嗦,但这一切都是必要的,不然无法对容错进行深入剖析。
1.
股票分类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NBA某球队的总经理,你所管理的球队目前缺一名中锋,同时,科比由于某种原因吵着要离开湖人,你会参与科比争夺战吗?不可能花高薪把他招过来打中锋吧?
买股的第一步,是从资金管理者的角度,看看现在的组合中需要引进哪种类型的股票。是缺前锋(周期波动股或小盘成长股)还是缺后卫(稳定增长股)?
当然,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股票分类。
关于股票分类,各人有各人的分法,我参考了小小辛巴,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俗称“山大湿“),佐罗股飞扬的分类方法,各类股票的关注点在《2013年总结》中有详细,这里就不展开了。
股票分类和战略部署,基本无法分开来讲,所以,现在先跳过去讲战略部署,回头再将股票分类和战略部署合在一起深入分析。
2. 战略部署
股票分类,就如同篮球中将球员分为前锋、中锋和后卫,然后才能确定要引进哪种类型的球员,这就是战略部署。
你说中国神华,在2012年看,其历史最低PB在2以上,现在几乎是1;再看鞍钢,2009年之前历史最低PB略小于1,现在0.5不到。市场连续几年不待见蓝筹,这种情况事前是很难预料的,更无法从审慎估值的角度去解决,这就需要战略部署。 辛巴说了,他的组合,是稳定增长股、周期波动股、小盘成长股和现金各四分之一。我个人理解,这个“四分之一”是一个概数,实战中配置到30%,甚至40%,都无可厚非,但如果只配置其中一种类型,那就是把自己的中短期业绩交给市场了,后果请参考李驰和珍姐。
分析完股票分类和战略部署,现在来看看茅台的例子。辛巴说过贵州茅台的极限底价在20倍PE上下,而现在只有10倍不到,是不是可以买?辛巴是说过这话,不过他也说过,茅台,是超级明星股,作用是熊市牛股。而后一个论断在理论上应该先于前一个论断,则股票分类在先,估值在后,因为是超级明星股,所以它的作用就是抵御熊市,从一定程度上讲,盈利不是持有超级明星股的主要目的。而现在茅台是困境反转股,买入困境反转股的风险大,预期收益也应该高,虽然不必十年十倍,五年三倍总是要的吧?目前茅台130,翻一番,也才260,到顶了。所以,在我的投资组合中,很难有它的位置。
3.
基本面分析
辛巴常用的几种估值方法,都是建立在基本面分析的基础上的。这意味着,周期波动股,只有符合一定要求,才能使用最低市净率加历史最低价格进行估值;稳定增长股,只有符合一定条件,才能用格式打折法去算,如果质地不好,你打个1折都没用。
实践上,我没有直接对股票进行基本面分析,而是分析几个靠谱的投资者,”以发掘靠谱投资者代替发掘靠谱股票“,此中原因,在《那些年,我追过的股票们》中有详述。
4. 适当分散
这个问题,在《2013年总结》已有详述。
5.
审慎估值
这是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但又最难把握。君不见,几年前辛巴用最低市净率加历史最低价格估周期波动股,几乎是全军覆没的节奏;后来转用格式打折法估稳定增长股,一开始还行,但在2012年大熊市中也只能“伏首认输”;再后来,简单一指标:小盘成长股1.5倍PB有支撑,看似是个很好的理论,但奥克跌到几乎是1PB,好吧,你说奥克是小盘中的周期股,不能和小盘中的稳定股相提并论,那么请看看康芝吧,也是1PB的节奏;再后来,市场回暖了,辛巴也不提1.5PB有支撑了。
是辛巴前后不一致吗?
是估值公式不科学吗?
不是的,辛巴自始至终都是一致的,只不过我们只看到表象而已。
审慎估值,只是容错系统的一环节;而具体的估值方式,更只是这一环节的枝节而已!“审慎估值”,“审慎”两字比“估值”更重要!只要你的方法是审慎的,就是合理的,这和你用什么公式无关。(注意哪些规则是枝节可以变通,哪些规则是原则应该坚守)
再回到茅台的例子,辛巴所说的20倍市盈率,对应的是“合理偏低价格买优秀企业”,而目前茅台已经是困境反转股了,应该运用“没有超低的价格,就没有超额的利润”来估值。这个大方向把握住了,审慎的原则就差不多了,至于说是150还是130还是100,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它们可以都是合理的。
审慎估值了,不等于就没有风险了,总有几只股票会跌得大大出乎你的意料,但只要不会对业绩造成大影响,都是可以接受的。如何保证不会对业绩造成大影响?那就得靠其它七环共同作用了:之前的战略部署,可以防范市场长时期不待见某种类型的股票。而适当分散,以及接下来的分档买入、持续优化,则可防范估值失灵。
6.
分档买入
辛巴用五档买入,其实,四档还是三档都没问题,关键是“分档”。分档的作用也已经说了,就是从微观上防止某只股票跌得大大出乎意料。
分档买入还衍生另一个问题,就是每档价格相距多少?每档买多少?再进一步的,每只股票的最高仓位是多少?我个人的理解,设置分批买入档位和最高限额本身是重要的,至于每档价格、每档仓位、最高限额是多少,这个都是枝节。同时,分档买入和一开始的股票分类和战略部署也是有关系的,还是茅台,如果它是超级明星股,则要给较大的仓位,因为超级明星股是很珍贵的,市场上就那么几只,它们大跌的机率也很低,如果像小盘成长股那样,一档1%,一来没那么多可以买,二来,买1%怎么能在熊市中抵御风险呢?如果无法起到熊市牛股的作用,那违背我们的初衷了。
另外,有一点我深有体会,就是分档买入是基于防范风险而设计的。不少人认为,辛巴设置五档,却从没买到第四档,是不是档与档之间的间隔太大了?如果缩小间隔,是不是可以买得更多,提高收益?我认为不能这样,因为分档买入,目的是为了防范风险,防范出乎意料的下跌。而买不到第四档,正好说明我们的估值足够审慎,我们当然不能因为估值审慎而认为档间间隔太大。如果为了买得更多,提高收益而缩小档间间隔,那就背离了我们的初衷了,我们是为了防风险,不是为了提高收益,缩小档距,在多数情况下是能提高收益,但遇到暴跌就会很被动,而一个为了防范风险的设计,最终防不了风险,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7. 持续优化
持续优化,具体在《2013年总结》已有详述。
8.
现金管理
现金管理,具体在《2013年第三季度总结》已有详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