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俭”的微议论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节俭的优良传统。
您看,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咏史》诗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说得何等精辟!
再看,明末清初时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在那篇《朱子家训》中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亦十分有道理。
那年,去厦门旅游时,参观过陈嘉庚纪念馆、陈嘉庚故居 。从中看到了陈先生的节俭。
陈嘉庚先生多次讲过:“该花的千百万都不要吝啬,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
陈嘉庚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该花的”,是指公益事业。“不该用的”,是指个人的生活费用要注意节俭。陈先生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他花在公益事业上的钱,的确是“一掷千金”,而对自己的生活近乎苛求。在他的故居可看到,从新加坡归国时带回的两只旧皮箱,把手皮带断了,用麻绳结上代替;箱盖破了还继续使用;一顶抗战时使用的蚊帐,用了十多年,还是一补再补,继续再用;一件黑色棉背心,棉絮露了出来,也舍不得丢……
陈嘉庚先生回国后,每月的工资连补贴有539.80元,但他规定自己的伙食费为每月15元,并关照炊事员必须照此执行……
据说,毛主席曾感慨地说:“当今华人世界中谁最富?陈嘉庚先生!可是这位最富的华侨巨商,却用一斤糖果招待我们的陈毅市长!这还不令我们共产党人深省吗?”
人们不禁会问:“富有的华侨巨商为何如此‘节俭’?”
陈嘉庚先生说:“嘉庚一生所求:吾多储一文,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积少成多,以之兴学,此乃我的本意。”
“事业上该花的钱千万都要花,生活上该省的钱一分一文也要省。”原来,陈嘉庚先生如此“节俭”,为的是兴学育人和用于支援国家建设。
毛主席还曾说过:“我们在延安的时候,是一无所有,想腐化吗?没有条件。而陈嘉庚先生呢,他是当代华侨巨富,自己拿钱能办得起一所大学,可他对自己呢?……”
毛主席的这番话是说,在延安时,没有腐化的条件,想腐化也腐化不了,因为当时的现状是,不艰苦奋斗,连生存都困难!而陈嘉庚先生有的是钱,但他却如此“节俭”,可见其思想境界有多高!
是啊,作为当时最富有的人,仍如此节俭,是因为他心里装着祖国。陈嘉庚先生的“节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如今,我们的祖祖辈辈所经历的艰苦岁月已经远去,但是,节俭的传统美德依然应该坚持,因为历史告诉我们,节俭,是修身、立业和兴邦之本。
所以,不论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还是在如今生活优越之时,都要让节俭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当然,这不是要做苦行僧,该用的应该用,只是别铺张浪费。
节俭是恒久的道德修行和价值追求,这不论是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国家层面;也不论是粮食歉收还是丰收,均该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