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新世相
新世相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03
  • 关注人气:1,3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轻轻的名声

(2015-10-20 13:26:51)
标签:

杂谈

这是新世相的第 8 篇文章


这是我为智族GQ杂志10月刊写的一篇卷首。因此,你读的时候可能会读到一种典型的“杂志腔”,请不要介意这一点。写作确实会受环境影响,为印刷本写东西和为微信公号写东西,不由自主会摆出不同的嘴脸,可能这还是修炼不到家吧。

人会因为不同的身份,就做出不同的事,所以才说“质地”重要,真正对自己有控制力的人,应该可以摆脱“身份”的潜质,直接用自己的质地和读者对话。

原文标题叫《轻轻的名声》。以下为正文。



对于潮流行业的宴会、派对,外面的人想象一下,通常会用“名利场”这三个字去评价。在去年5月我加入智族GQ之前,我从未参加过这类需要Dress Code的宴会,因而也会产生一种想象,人们凭借脸和身份互相社交,举杯向对方的名声和长相致敬,作为一个局外人,我这种想象的潜在含义是说,人们用浮华的名声对接浮华的名声,浅尝辄止,速食而肤浅地完成一次擦肩而过。

一年多以后,我仍然承认这种想象具有某种真实性,潮流、明星的社交的确充满了令人咋舌的复杂社交规则和虚浮的风气。但是(总要说到但是),9月15日这天晚上,我在GQ的年度人物颁奖宴会过后不得不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

这是我最后一次以GQ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此类活动,因而不由自主地换上了一种旁观者的姿势。于是,在参与几场交谈之后,我发现名声在这里其实是不可靠的,或者说,并不那么重要。

最初是张向东向我说起了他的感受。他是700BIKE创始人。像他一样,GQ的年度人物的评选领域跨度极大,影视、文化、商业、设计等领域的人,每个人在自己的行业里凭借名字就可以获得尊敬。但不同行业之间的人却经常互不了解,甚至互不知晓。

张向东说,他发现许多人聚在一起,报出自己名字那一刻,总会期待对方露出“哇,原来你就是……”这样的反应。但这天晚上,尴尬屡屡发生。打个比方,现场有许多拥有大量粉丝的新兴艺人,也有在文化或互联网领域无人不晓的著名角色,但在对方眼里,他们的名字陌生而轻巧。

这一次,名字不再重要了,经常登上各种时尚、商业或文化杂志封面的人物之间,也认不出对方的脸。对名字和身份具备致敬的场景没有如愿发生。真正的致敬发生在此后,由于名声失灵,人们只好不厌其烦地介绍自己做了什么,比如,某个人原来是新崛起的独角兽公司的总裁,某个人的小说创下过华语畅销记录,某个人是最受热爱的文化空间的创办者,某个人演过最叫座的电影呢。这时候,那种“哇,原来你就是……”的场景终于出现了。

而且是真心的。

名声这种东西,难得地露了一次怯。名声原本是事业的副产品,人们因为做了某件值得敬重的事而知名,他的名声本来是对他所做的某件具体而难忘的事件的所具有的价值的概括和象征。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对名声的尊重,更多是出于对它背后所代表的某种沉甸甸的成就。但喧宾夺主的过程总在发生,人们慢慢将名声的重要性放大,名声本身成为成就,围绕着成名,人们制造出一套有效的流程,“获取名声”本身成为一个行业,一种安身立命之本。到如今,获取名声这项“事业”,甚至成为远超过其它事业的潮流。

这是一个买椟还珠的故事。盒子的重要性超过了珠宝,但珠宝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将视野稍微拉升,只要时间稍加流逝,名声就会急剧磨损,而一个人的本质才会显露出来。每个时代都有一些速朽的名字,为当代人热衷谈论,但十年后无人知晓。但一座城市、一本巨著、一部漂亮的电影,则标注着一个名字留存下来。

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一点,长久的名声不是留下一个名字,而是留下一项事业。名字会被快速遗忘,但事业会被记得更久一些。

因为做记者,我见过很多实业家,有一个场景经常发生。某人带着我来到一片山地,或者来到一座楼盘,用手从面前划过,然后不无骄傲地说,这是我的。他们显然知道,这比自己名片上的身份更有说服力,而且更坚实。

这天晚上,身处在这个名声被忽视的宴会上,我短暂地出了会儿神。我在想,那些费尽力气建筑了一个虚浮名声的人,那些用名声行走江湖、交换敬意的人,当他们回到家里,回到一个名声不在重要的地方,当快消品一样的成就感慢慢褪去,会不会有一些惶恐?

我知道有人会的。几个月前,我参加了挪威文学节。一位文学评论家对我说,国内许多鼎鼎大名的作家,心里充满外人难以想象的焦虑,那就是“不朽”的焦虑。这种焦虑逼迫他们创作超越自己的作品,但超越很难实现,于是,名声带不来抚慰,反倒带来逼迫。

我想,文学家是更容易思考这种基本问题的人。他们比其他行业的人更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

同样是在挪威文学节上,中国作家和当地作家们被互相引荐。彼此听到有些拗口的名字的发音,经常在客套中带着一些茫然。有一位当地作家,他的身份和重要性被介绍了很久,直到他的作品的中文译名出现时,人们才突然热切起来。那是一本畅销书,名字叫《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作者叫阿澜·卢。在GQ的年度人物晚宴上我也想起了这件事。名声真是脆弱得很,时间早晚会证明这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你是不同的
后一篇:失败者的愤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