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渊中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415
一次齐国一名大夫与本国一个权臣一起去都城视察(权臣是田子成,后来弑杀齐简公并代之。)他们登上高台,整个都城就尽收眼底了
。可唯独一家院落里种了一颗大树,茂密的枝叶把整个院落都给遮挡住了,只有此院落二人什么也看不见。齐国那个权臣很不高兴地走下高台,虽什么也没说可是把陪同的齐国大夫吓坏了。因为那个有大树的院落就是他家。
回家以后,齐国大夫让管家把大树砍了。可是管家刚砍了两斧子,齐国大夫又紧急叫停了,管家有点糊涂地问其中缘故。齐国大夫就把砍树的原因说了,管家又问:“那为什么又不砍了呢?”齐国大夫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有条大鱼在水底藏的很隐蔽,可你发现了而同行的人都没发现,那你就会遭到别人嫉恨,会不详;别人有个想法本来隐藏的很深,结果你却能预料到,那你遭殃的日子也不远了。)
有权势的人没与我说厌恶此树,我如果把树砍了,那他不就知道我能预料他的好恶了吗?肯定以后事事提防我,甚至我会为此遭殃啊!(此人以后弑君篡位前,首先就就要杀该大夫以灭口——因他离君主很近。)
每个封建皇帝最怕的是身边人把自己日常的所思所想告诉别的大臣,这样皇帝就极度地失去安全感了,比如当年秦始皇登高看见李斯的车队,随口小声说了一句:“丞相的排场不小啊!”。转过天,秦始皇再看见李斯的车队规模就小很多。秦始皇认为身边人有李斯的“耳目”,开始彻查,结果没查出来。秦始皇就诛杀了当天所有在场的人,这时他的安全感才重新回来(
这个故事正好印证了齐国大夫不砍自己院里大树的原因)。
又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苦肉计”是每个喜欢中国文化的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诸葛亮看出周瑜打黄盖欲用“苦肉计”但是没有说破,我们看电视剧里诸葛亮的表现是被导演故意放大了,目的就是让观众加深对“苦肉计”的印象。假如诸葛亮对刘备或鲁肃说破或影射这是“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就完全是题目所谓的了。就算如此,周瑜也在以后欲致诸葛亮于死地,可以说正因为是后者完全能猜透前者的心思——当然这些都是文学创作,真实历史中并非如此。假如这是真实事件,以诸葛亮的智慧,在自身处于对方阵营中的情况下,就算看出周瑜计策也会假装“一头雾水”吧?
这些都属于典型的中国古代“纵横术”,只是现在中国是大一统时代已经很少需要“纵横术”了。
当初,齐国因为目光短浅,忘记“唇亡齿寒”的教训看到秦国攻打其它“合纵”诸侯国而不伸出援手。各“合纵”诸侯国在对秦国的战争中又各自想保存实力,仅想让别国进行战争消耗。秦国就用“连横”计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最后“连横“战胜“合纵“,统一中国。
(知识点:中国战国时期,秦国位于其西。而“战国七雄”中的六国则结盟为南北走向的联盟,称“合纵”;秦国分别与六国结盟,故称“连横”。秦国利用“连横”政策对六国“远交近攻”最终统一中国。“横扫”一词也来源于此——意为取得绝对性的胜利。)

——《论坚持的真正意义(上)302》
还有典故“灭虢(guo国)取虞”(中国春秋时期晋献公用璧玉白马向虞国国君借道灭亡虢国,回军时,再灭亡虞国,取回璧玉白马。)也是早期典型的“纵横术”。现在“纵横术”仅在各国外交事物(以前我的文章里写过)中有所呈现,比如外交辞令中多用“世界”、“国际”词语,如果用“全球”代替“世界”、“国际”,则给对方一种不平等印象。我以前写(《“千金市骨”》
394)的郭隗对燕昭王献策就完全是“纵横术”思想。
但在现时代情况下“纵横术”通过转型多用在商业经营行为中。就经济来讲,日本、韩国更多是“合纵”式财团商业经营模式,如中国南方的浙商、徽商等。西方是“抓大放小”集中商业经营模式,更有点“连横”的影子,如中国北方的很多中央国有企业。
总得讲,“纵横术”并没有凭空消失,只是转型后以更适应现代社会文明的形式生存了下来。
(知识点:按照各诸侯国被灭顺序,加上秦国
韩 赵
魏 楚 燕
齐 秦 《战国七雄》
“喊 赵
薇 去 演
齐 秦”)
2022.4.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