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论商业经营》411
——浅论突破商业经营行为中“怪圈”之关键点
“一管就死”:就是上面的策略一下来,各级官员就会层层加码。因为比上级要求更严一层,不会受到责罚,可是如果你这一级出了问题,则要承担责任。各级官员为了不承担责任就会把上级命令加码再传达下级,下级也怕承担责任,也加码传达或实施。到最后,就出现严重“变形”现象。在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有关国营工厂“一管就死”效应就是此类弊病在作祟。最后形成了“一管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管,一管就死。”的怪圈。
为什么会出现“怪圈”现象?就是因为“惯性“问题,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国营工厂里无论是工人还是厂长都有“惯性”问题,一点点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往往最容易让所有人犯错。举个例子:我在不久前出门住宾馆,就习惯性的在睡前看手机,然后又习惯性的把手机放在身后(我睡的是双人床,与家里一样。)等第二天醒来,因为要座车,就急匆匆退房走了。约十分钟后,我习惯性的摸手机看时间,这才发现手机在宾馆房间忘记拿了,结果又急匆匆折返回宾馆拿手机,庆幸的是有惊无险。后来我再出门,就随身背一个包,所有小件都放包里。晚上睡宾馆,也把这个包放在床头,以此打破自己以前的“惯性”问题。现在施行的“扁平化管理”其中也有消除“惯性”的考虑(层级少了,“加码”现象自然小了。)还有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每个人要养成看中央新闻联播习惯,也可以防止层层加码,最后“变形”严重问题。做这些最终目的就是打破“怪圈”效应。
我们纵向的比较一下,其实“怪圈”现象在王安石变法中也有,其变法中就有明显的层层“加码”因素,这也许就是史书中除了王安石以外其它此次变法人物全部归到“佞臣”一类的原因吧。
Tps(丰田生产系统)里就提出要想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求职员成为多面手,而想要职员成为多面手就要在培训方面投入血本。(对于员工培训的同时不仅仅是让每一名员工提高技能,也在潜意识里对每名员工植入标准化操作理念,这样也能消除各层级“加码”现象发生,如果将此点放大,则直接关乎国家、社会经济改革的成败。)
我以前写的无论是西方的商业经营实用管理法还是东方商业经营哲学管理法,并不是读几本书或写几篇小文章,甚至是写出条理清晰的论文就说自己找到商业经营真谛了,也找到让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捷径了。在根据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管理方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坚持”,所谓的下笨功夫也是在说“坚持”。
古时,有一个少年被主人派遣向孔子传达信息。旁人看到了说:“哎呀,这个小孩真有出息啊,小小年纪,主公就派遣他办事啊!”还问孔子:“他是求取上进的人吗?”
孔子说:“这个少年不是求取上进的人而是
求取速成的人,你看他处处模仿大人,按照礼制,小孩与大人说话应该站着,而他一来就座在大人位置上。与大人行走,也应走在大人后面,可是他非要与大人并排走,处处显示他与大人是一样的,自己是来办大事的。”
所有“速成”的东西败亡的也快,就像我以前文章里写的,时间上的投入是最可靠的投入,就像花朵虽然美丽,可是花谢有期。松柏虽然只有一色,可是能维持很久。这些自古明确了的道理,现在很多现代人应该遵循!
时间完全能决定一个人和事的成败,中国自古很多失败的改革都是没有投入时间成本所致。就算是靠封建皇帝的强权推行的改革,表面上看是成功了,也没有投入太多时间,更没让改革者久等。可是“歼敌一千自损八百”,它如果有时间成本是否会更好呢?如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因为舍不得时间成本投入,而是直接“削藩”,结果西汉多付出许多无谓的鲜血和生命(如晁错被腰斩)。到汉武帝时期,同样的问题,一个“推恩令”就轻松解决了——这些都是时间成本的功效啊。
突破“怪圈”是经济改革的关键点,不能说以上文字就能彻底打破经济改革“怪圈”,但以上文字绝对是突破此“怪圈”的关键点!
2022.3.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