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的故事| 既是四爷选的,私心想着,必是极好的

标签:
历史文化 |
http://p2.pstatp.com/large/3700/1839791644既是四爷选的,私心想着,必是极好的" TITLE="地坛的故事|
100、明朝石砖建的牌坊上题写泰折街,是因为地坛西坛门的大道在明朝叫泰折街,。“泰折”的意思是:祭地的地方。出自于《礼记•祭法》。书中说,在泰坛焚烧牺牲来祭天,在泰折掩埋牺牲以祭地。所以嘉靖按古代礼法,命名为“泰折”,很贴切。另外,唐朝的贺知章向土地表达感恩之情的时候,写了一首《顺和》的诗,其中有一句“ 泰折俟咸亨”也用到了这个典故。到了雍正二年,心怀国家改革大计的雍正,也顺便给地坛西门的大道改了名字,叫广厚街。因此牌坊的题字也改为广厚街。在《礼记•中庸》中,提及土地时候,说地的广厚,可以承载高山围制河海。我无法揣测四爷当时选择这个词的具体想法,但既是四爷选的,私心想着,必是极好的。
101、到了乾隆时期,弘历分享着前期积累的红利,搞基建抓宣传,特别是以文人自居的他,更是在人文方面下了大力气,修缮建设了不少旅游景点,给后人提供了大量赚钱就业的机会。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广厚街牌坊被重建了,改为木制结构并加了绿色琉璃顶(选择绿色是“天青地黄”的理念),最后建成了一个三间四柱七楼的牌楼,并继续沿用广厚街的名称,还在牌楼周围围了木栅栏。这个新牌楼,比原来的那个又宏伟漂亮了许多,成了北郊的标志性建筑物,看着稳重端庄,一点儿也不奇奇怪怪。这个牌楼一直存活到1953年。
102、当时,北京市为了改造城市的交通状况,决定拆除已年久失修的广厚街牌楼。在1953年前后的某天,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一群雄赳赳气昂昂的道路建设者们,以十足的革命热情和干劲儿,一夜之间将旧时代的牌楼拆除完毕。后来,又在扩建安外大街马路的时候,将拆除牌楼后剩下的高台和柱基也摧毁了,消灭掉了挡在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在1998年出版的王仲奋所著的《地坛史略》里记载了一个传说:据安外大街老居民回忆,拆除牌楼的第二天早晨,在现场发现了一具长约1米的蝎虎骨;还有人说,曾经看到一个漂亮姑娘坐在现场哭了整整三天。妈呀,难道是白骨精的老窝被端了?当然,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那姑娘有多漂亮?
103、地坛西门的广厚街牌楼,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因为在北京的所有坛庙的门外,都没设置牌楼,只有地坛才有,原因不得而知,但确实与众不同。它的独一性,尤为珍贵。好在消失了三十七年以后,借着一九九零年北京举办亚运会的契机,加上有一位潜心研究地坛8年的古建工程师王仲奋先生的努力,牌楼获得了重生。王先生对地坛的研究是非常专业的,比如,他发现原牌楼的四柱柱中正好与地坛西坛门的四垛(地坛只有西门是三门四垛的,内坛的四个天门都是一门双垛的)垛中分别对应,这充分体现了古代皇家建筑的整体性。
104、筹备重建牌楼的时候,发现原物连清晰的照片也没留下,幸好王先生对地坛有很多了解,所以是基于他的研究成果重建的。新牌楼的型制还是沿用原来的三间四柱七楼琉璃顶,装饰用双凤(开篇已经聊过地坛不用龙作图案的原因了)的图案和透雕。牌楼两侧的题字也有区别,朝向大街的一面写“地坛”两字,朝向地坛的一面还写“广厚街”三个字。当然,王先生还有大量的建议被采纳,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最终,新牌楼在1990年8月29日竣工。虽然,比原址往东移了十几米,虽然,还是改动了一些尺寸,但能矗立在地坛西门就已经是历史的见证了。总之,比起那些永远消失的建筑来说,广厚街牌楼要幸运的多。
如果你喜欢这位作者写的东西,长按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奖励他吧:)
http://p1.pstatp.com/large/3703/994748134既是四爷选的,私心想着,必是极好的" TITLE="地坛的故事|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关注我就对了。你还可以通过网易云阅读、腾讯新闻客户端、zaker、鲜果、flipboard多种形式搜索订阅时拾史事。投稿请发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http://p3.pstatp.com/large/3701/1225236249既是四爷选的,私心想着,必是极好的" TITLE="地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