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霾

(图为1902年的北京街头)
连续几日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严重雾霾让大家对这个空气污染问题极为关注。雾霾成为关注点还真是近几年的事情,我关心气候问题已久,但几年前关心的点还在沙尘暴上。
霾其实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古代文献中有过很多关于霾的记载。《诗经》里就提到过霾, 《终风》里说 “终风且霾,
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唐代杜甫的《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有 “拂云霾楚气 ,朝海蹴吴天。”宋代的宋高僧传卷第二有
“既而昏霾大风震电。力士才及天津桥。风雨随马而骤。街中大树多拔焉。”《元史》有“至元五年二月,信州雨土。至正三年三月
至四月。忻州风霾尽晦。二十六年四月乙丑,奉元路黄雾四塞。”明清的霾更多,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初春,“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弘治十年(1497年),“西直门外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万历十一年(1583年),“风霾陡作,黄沙蔽天。”“五日不见西山之踪,有饥民入城而乞,寺院善者施之。”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这其中大部分为风霾,其实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沙尘暴。但也有雾霾的记录,比如元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门隐于风霾间”。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丁末,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阴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嘉庆十五年(1810年)
“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今北海)雾锁霾封,难见真容,煤山隐于风霾土雨,宫人隐于殿中,时有探望。”咸丰六年(1856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
对霾的含义 ,史书中的解释还是沙尘暴的形态。如 《尔雅·释天》:“风而雨土曰霾。”;《说文》:“风雨土也。”
古代历史文献中关于气候的记载,现在都已经被收集考订出来后编辑成了书,在这些记载中,霾的记录是相当少的,连尘霾带雾霾加在一起,占所有记录的1%不到。可见霾在古人生活中还没有成为一个事儿。不过这也好理解,一方面古代城市化程度不高,工业生产谈不上,光靠自然产生的颗粒物没那么容易经常形成霾;另一方面,古代城市本来就脏,很多史书中记载北京城一年四季都沙尘满天,明清时候人们外出都要戴一条长纱,从帽子前面垂下来,以遮盖面部,在这样的环境中,谁还在乎什么霾啊。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关注我就对了。扫一扫二维码也可关注哦。你还可以通过网易云阅读、腾讯新闻客户端、zaker、鲜果、flipboard多种形式搜索订阅时拾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