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的“钱荒”让好多人产生了金融危机的担忧。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是未来的事,我肯定不知道。不过发生过的金融危机什么样是历史的事,可以到书中去找资料。
中国历史上最值得记录的金融危机就是抗战期间至建国前的法币、金圆券崩溃了。法币是国民党政府1935年发行的一种货币,刚发行的几年里币值一直很稳定,一美元合法币差不多3.7元。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政府打仗需要钱,于是开始大量发行钞票。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为了稳定币值,政府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这种货币只稳定了几十天,就又走上了法币的老路。
根据历史记录,1938年5月时,1美元兑换法币4158元;当年12月,1美元合法币6160元;到1939年12月,1美元已达到13275元。1940年时改了一次币制,当年9月1美元合新法币18.7元,但很快就跌到深渊,1947年12月时1美元已合新法币14万9千元,到1948年8月干脆达到了1108万元这样的天文数字。
普通人在这样的金融危机中会遭遇什么呢?民国名医陈存仁在他的回忆录中写过他当时在上海的经历。
他说,四十年代后期几年,他过的不知道是什么生活。早晨6点半起身,8点半开始门诊,看到下午6时,一天看140多个号,到晚间把当日挣的钱包扎起来,只够应付次日的支出。到米店去买米,还要讲人情,先把钞票放在麻袋中送到米店,才能拿到一担米,有时要三大麻袋钞票才能换一袋米。
物价高到什么程度?一根油条卖到两千元,后来涨到5千元,再后来涨到1万元。火柴一盒,要1万元。
治安倒是好了,盗窃案少得离奇,因为钞票太不值钱,抢了一袋也没多大用处。但有个风气很严重,就是在闹市买吃的,没等拿到手中,就可能被旁边的乞儿抢去塞嘴里。
那时只有实物和黄金是值钱的,每次金行发行金条,都引来万头攒动。买米的要排队轮候,此时的人们已经难以顾及体面和卫生。有段时间上海发现了一种斑疹伤寒,很多人排队购米时被传染到,一季之中死了一千多人。汽油几年里价格涨了上万倍,号称“一滴汽油一滴血”,陈存仁无意存储的几桶汽油,甚至可以买进一幅地皮。
到1948年,陈存仁再怎么努力看病,挣到的钱也养不起家了。在友人的建议下,他收拾了一个小包,离开上海到了香港另谋生路。以他多年名医的身份,当时他的全部积蓄,不够在香港租一间小的公寓,都是被金融危机掏空了。
陈存仁算是那场危机当中比较幸运的人了,因为他日日有收入。有很多一个月挣一份工资的人,月底拿到工资的时候,物价已涨的连一袋米也买不起。这些人,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那几年时光的。
图为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上海黄金风潮。



下图为当时带零用钱出门的人。

马格南图片社拍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时拾史事”(帐号:historytalking)。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关注我就对了。现在你也可以通过Flipboard订阅“时拾史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