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历史上的变冷和变暖

(2013-11-12 00:05:03)

中国历史上的变冷和变暖

 

    看历史的时候,千万不要完全以现代的体验去套历史上的事。不光是观念、习惯和现代有很多不同,就连气候、地理,不同时期都有很大差别呢。比如温度,两千多年来就变化过多次。

   中国在西周以前有过一个持续几千年的全球范围的全新世大暖期,中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5°C,青藏高原比现在高5°C以上,那时候,黄河流域有成群犀牛、野象出没;西周以后气温开始下降,春秋时回升了一个阶段,战国末期至西汉初又下降,降到比现代冷的程度;西汉中叶至东汉末年气温回升,大致升到与现代相当至高一点点的水平;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漫长的寒冷期,其间也有波峰波谷,冷峰时段比现代低1.6°C-2.5°C;隋唐也很寒冷,一些年份的寒冷情况超出了现代的记录,唐后期多次出现海水结冰现象;五代后期气温开始回暖,入宋以后,进入了全球范围内的“中世纪温暖期”,持续至元朝——当然其间也有波峰波谷,最暖的13世纪中比现代高0.9°C-1.0°C;元代后期气温下降,从明朝永乐年间起,进入了科学界公认的“明清小冰期”,苏北沿海5次出现冰冻,淮河、黄浦江、太湖都数次出现冻结现象,连福州都曾出现过“河水凝结可载行人”的情况,这个时期长江流域或以南地区的寒冷程度超过了近100年来所能见到的寒冷冬天,而且时间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1892年冬季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300年来最寒冷的冬季,在此之后,气候转向温暖,进入20世纪较温暖的时期。

  由此可见,在中国大地(研究表明在世界范围内也如此),气候近万年来一直是一段冷、一段热的,目前的气温上升,符合这个波动规律,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尚未超出规律之外。按照规律推断,未来的一段时间很可能仍将处在温暖期,或有小幅变冷的波动,但总体温暖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

  如果继续温暖下去,达到“中世纪温暖期”的水平,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宋朝找答案。北宋中叶以后华东沿海地区受气候温暖影响最大,太湖地区地势低洼,水患严重,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一份奏折说昆山常熟一代“皆积水而不耕之田也,其水之深不过五尺,浅者可二三尺,其间尚有古岸隐见水中”。政和六年(1116年),“尝涉昆山与常熟山之颠,四顾水与天接,父老皆曰;水底,十五年前,皆良田也”。其原因为何呢?就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苏北沿海一代,唐朝曾沿滨海沙堤外侧修筑海塘,名曰常丰堰,到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因为“风潮泛滥,淹没田产,毁坏亭灶”,诗人泰州西溪盐官的范仲淹提出“徙堰少西,以避海涛之冲”,他修的海堤就是著名的范公堤,在常丰堰以西。但到宣和至绍兴年间(1110-1162年),海潮更加汹涌,范公堤受海潮冲蚀,部分堤堰沦入海中。庆元二年(1196年),报告称海陵、如皋地区的土月堰70年里后退了十七里,也就是说,海岸线后退了十七里这么远。南宋嘉定年间(1210-1220年代),盐官县一代“数年以来,水失故道,早晚两朝,奔冲向北,遂致县南四十余里尽沦为海”。

  如果再温暖很多,达到西周以前的全新世大暖期,会发生什么呢?可以看下面这张南宋时候的海岸线图,虚线是当时的海岸线位置,实线是现在的。

 

中国历史上的变冷和变暖



    ——变化很大吧?想一想,现在很多大城市,当时可都在海里呢。

  从气候历史上看,对人类安全——至少是对中国人类的安全——影响更大的不是气温上升,而是寒冷气候。从历史上看,魏晋之后的“五胡乱华”、唐朝的“安史之乱”都与寒冷期的来临呈同步态势,北宋时的金人南侵,也始于北宋末的连续大寒。元至大二年(1309年),连续的寒冷气候导致大量蒙古人流亡到长城一线,“贫民迤北而来者,四年间靡粟六十万石,钞四万余锭、渔网三千、农具二万”,到延佑年间(1314-1320年),“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婢”。政府长年困扰于如何救济和安置这些难民,泰定元年(1324年)下死令“乃禁毋擅离所部,违者斩”,才使流民问题初步得以控制。明清控制社会的能力有所增强,才让寒冷气候没有导致类似南北朝时的乱局。

  当然,现在救济能力和控制社会的能力更强,只要没有超出历史记录,寒冷应该也不致出现太大动乱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时拾史事”(帐号:historytalking)。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关注我就对了。扫一扫二维码也可关注哦。现在你也可以通过Flipboard订阅“时拾史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