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产是谁?​

(2013-10-02 22:28:27)

 

 

子产是谁?​


    前两天,@广州公安 的官方微博忽然发了一条小评论,内容说:

【谣言必须打,打击须依法,严防扩大化】散布谣言的客观后果要足以引起群众恐慌,干扰了国家机关以及其他单位的正常工作,扰乱了社会秩序,才能适用治安处罚法,而一些歪曲历史事实的谣言,不是现实的,没有扰乱公共秩序。子产不毁乡校。打击造谣要防扩大化,若人人噤若寒蝉,道路以目,显然是噩梦。

    这条微博很快就被删除了,不过这点时间已足以让它红遍全网。“子产不毁乡校”的典故,几天来已经有不少人作了解释,那么子产这个人究竟是什么人呢?

    子产又名公孙侨,出生于春秋时期郑国的贵族家庭,祖父即郑穆公。子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晋楚两大国不断为争霸开展,位于他们之间的郑国就成了牺牲品。郑国国内则是内乱频繁,君臣不断易人。子产曾用一句话精辟地总结了郑国当时的形势是“ 国小而逼,族大宠多”  

    在子皮等元老重臣支持下,子产担当起治理郑国的重任。不过在那个“族大宠多”的环境中,治国并不容易。子产采取的方式是收买,即给你足够的封邑和高官,以避免内讧。即便如此,当他拒绝了一个贵族超出臣子规格的要求时,该贵族马上动粗,发起内战,子产差点流亡国外,幸好有子皮等人出面撑腰,赶走了那个贵族的军队,子产才维护住了自己的地位。

    除了“不毁乡校”之外,子产还有几件著名的事迹。其中之一是“铸刑鼎”,即把一些断讼的基本准则铸刻在铜鼎上,此后遇到违法犯罪问题就依照此实行。别小看这个事情,在那个时代,这可有着深刻的意义。子产以前,我国还不存在成文的法律,遇事总是凭着统治者的好恶临时决断,临时制刑,这无疑使统治者可以任意滥施权力。子产的刑鼎是第一部法律,从此限制了统治者的权力。正因此,晋国大夫叔向写信给子产,表示“ 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徵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对于民众凭此主张自己的权利,限制了贵族权力感到不安。因“铸刑鼎”一事,史学家范文澜称子产“ 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 。

    子产的另一个传世之事是“宽猛相济”的执政理念,他曾总结治国经验说:“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矣。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意思是说,只有有德行的人能以宽大胸怀使百姓服从,次一等的人就不如用严厉的办法。火性猛烈,百姓望见就畏惧它,所以死于火的人很少。水性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所以死于水的人很多。因此宽容很难。

    子产治国正是用了以宽为主,宽猛相济的策略。据说,子产“ 相郑十八年,刑三人,杀二人,桃李之垂于行者莫之援也,锥刀之类之遗于道者莫之举也” 。

    “不毁乡校”显示了子产的胸怀,而他有胸怀的表现不止此一个。子产执政之初,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一时得不到人民的理解,人们唱道“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这样的诅咒,子产也没有追究。三年后,改革取得了效果,舆论也转为颂扬:“ 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鲁昭公四年,子产“ 作丘赋” ,以图富国强兵,一时也侵害了部分人的利益。有人骂他:“ 其父死于路 ,己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 ”当人把这些言辞告诉子产时,子产说:“ 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切实做到了不畏谣诼。

    他还利用外交手段减少向大国的进贡,减轻自己国民的负担;避免战争,维护自己国家的安定。他死后,《史记》载“郑相子产卒,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 ,子产“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 民将安归? ’ ” 

    子产在先秦时期比孔子的名气大,很多思想家都引用过他的观点。也就是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的名气才渐渐超过并淹没了他。现在能知道他并引用他的事迹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有文化的——我不是在自吹,是在夸那个发微博的人而已。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时拾史事”(帐号:historytalking)。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关注我就对了。扫一扫二维码也可关注哦。现在你也可以通过Flipboard订阅“时拾史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